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突破(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分值:60分)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据此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9分)
2.(2025·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
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这一角度出现的新变化。(9分)
(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6分)
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细节中的历史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17世纪后期中外历史的部分大事记:
1588年,英西海战爆发,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
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总结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技术。
1640年,李自成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徐弘祖卒,其著作《徐霞客游记》影响深远。李自成入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定都北京。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根据以上大事记,指出当时中外历史的两条发展趋势,并用其他史实予以说明。(要求:所写趋势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运用史实准确充分,逻辑清晰。)(14分)
4.(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大联考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诸多生产技术,一度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然而就因为书中涉及火枪、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统治,且著者宋应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开物》一书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广泛地禁止,这导致本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近代工业刚生萌芽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此举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埋下祸根。
——摘编自陈福宇《晚明工程技术典籍的传播与翻译
——基于〈园冶〉与〈天工开物〉的共性考察》
材料二 欧洲的学者是诚实的,他们承认《天工开物》推动了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工业革命,比如书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凝固汽油弹,第一台纺织机“花机”(比珍妮纺织机早了近200年)……此外还有对煤炭进行化学归类,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炼方面,失腊法、群炉汇流大件连续浇筑法、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法……而在冶炼这一块,一向是西方最为匮乏的技术,直到17世纪的时候,他们才有了鼓风机。《天工开物》的活塞式风箱,早在宋朝就已经普及了,由此可知我们民族的智慧。此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从而为西方的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西方人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会那么快到来。
——摘编自马月飞《〈天工开物〉传播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在国内外遭受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工开物》一书给欧洲带来的影响。(6分)大题练(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1)史实:军机处在雍正时已经存在;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军机处保密性较高。
(2)价值:《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所记大部分为作者亲历,有一定真实性,但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清史稿》为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认识,具备较高可信度。
2.(1)角度:农业发展。
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2)能。《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如从消费水平、长途贩运、金融、江南人口快速增长等角度作答也可)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地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
3.示例 历史趋势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
说明:(背景)随着新航路开辟,东西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不断对外殖民扩张。(表现)17—18世纪,西方列强大量来华进行贸易,中国的丝绸、茶叶大量出口西方,世界与中国的联系不断加深。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此后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之路。
历史趋势2: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说明:(背景)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僵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中国封建社会步入衰落期。(表现)清朝建立后,建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统治空前强化;18到19世纪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清朝统治危机四伏。(影响)进入近代后,在西方侵略之下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终于走向崩溃。
4.(1)态度:在中国被清政府禁止传播。
原因:书中内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违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清朝统治者轻视手工业与科技,目光短浅。
态度:在欧洲受到重视,得以广泛传播。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重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欧洲的科技进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打下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