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练(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1)理由:英军船坚炮利,清军防备薄弱。
原因:军舰少且无法驶入内河,气候变化,援军和运输难以为继。
(2)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近代化实践)。
简析:落后的封建帝国根本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农耕文明不敌工业文明),林则徐也不能挽回失败;人们仍然寄希望于传统能臣,没有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层次反思。
(3)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避免绝对化;客观公正,减少感情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2.(1)任选两个观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观点一: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而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基于该立场,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观点二:对洋务运动提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它是反动的、卖国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当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主要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斗争的观点。
观点三:对洋务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抵御外侮的作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鼓舞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
(2)认识: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史学研究范式、个人立场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评价要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历史等原则,将历史事件置于其特定时代中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的历史评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
3.(1)分类与价值
史料1、5、6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料价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
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只要按史料类型分类可酌情给分,未按史料类型分类不给分)
(2)阐释:李鸿章社会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积极筹划海防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
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论题:评价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加剧,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中华大地逐渐传播,与本土文明产生剧烈冲突。在民族矛盾与文明冲突的双重背景下,19世纪末,华北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厚力量,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它对中华文明的坚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
但该运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以“扶清灭洋”为旗帜,对腐朽的封建清王朝仍抱幻想;它以封建迷信思想为纽带,对先进工业文明盲目排斥和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总之,对于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认识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发展的积极作用。大题突破(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分值:60分)
1.(2025·江苏常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白河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至,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准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6分)
2.(2024·天津南开区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 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观点二 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1956年)
观点三 (洋务运动)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摘编自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1980年)
(1)从材料中任选两个观点,分别概括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两个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你如何认识历史评价问题?(6分)
3.(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李鸿章与近代中国。
材料 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近现代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 《中国轮船招商局》(《申报》第2版1872年11月29日)
史料3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史料4 《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1908年
史料5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1)阅读材料,将上表中的文献史料分类,并说明其史料价值。(6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6分)
4.(2024·安徽皖北六校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评价
瓦德西 (八国联 军统帅)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更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装备不良之故
李大钊 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周恩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王致中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和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
柯文 他们(义和团)面对着19世纪末华北平原出现的多重危机,其反应方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独特现象,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或其他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也非绝无仅有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义和团运动”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