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2.(1)高低:材料二史料价值高。
理由: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所以其史料价值高。补充:方志、笔记、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考古资料)等。
(2)评价:
进步性:秦始皇是地主阶级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的国家和基层治理制度等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等等。
具体内容: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官员选拔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颁行《秦律》,以法治国;加强基层管理(分类登记户籍,设乡里、什伍组织);统一车轨,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文书管理体系;重视少数民族管理(设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田律);整顿社会风俗等。(言之有理即可)
局限性:暴君(暴政);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巡游求仙;大兴土木;刑法严苛;等等。(指出局限性或体现局限性的具体内容即可)
3.(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大题突破(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分值:60分)
1.(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变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混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2.(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K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穽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6分)
3.(2024·江西赣抚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仲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郁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郡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
4.(2024·湖北高考,16)[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