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二十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1.(1)不同之处: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
(2)原因:
中国: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科举制度繁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欧洲:西欧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王权的加强;罗马法复兴;市民的斗争。
(3)理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
2.(1)文献史料。是官方史料,间接反映了清代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商品以及中俄贸易的情况,史料价值较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
(2)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增加西方国家财政收入;激发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欧洲的社会生活。
3.示例 论题:中世纪以来女装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中世纪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宣扬的原罪说、禁欲、苦行等思想严重压抑了人性。受此影响女装以简朴为尚,色彩素淡,款式宽松。
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苏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14—17世纪女装高腰、泡泡袖、夸张的肩膀和体积巨大的裙子均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突出女性曲线美的折射与反映。而人们可以根据财富选择服装面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崇尚财富追求世俗享乐的体现。
20世纪上半期受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济发展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下降。服装设计受物资不足的限制,精明的服装商人通过缩减女裙长度及褶皱等方式节约布料。
综上所述,中世纪以来女装的发展成为时代发展进步的缩影。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
4.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历史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日益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三角贸易的发展,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华人等群体的跨地域转移进一步加强;二战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国际人口迁移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还可以从移民的区域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移民的方式是自愿移民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等方面进行。)大题突破(二十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分值:50分)
1.(2024·福建漳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5分)
2.(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可以看出,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与俄罗斯贸易相关,俄中的贸易线路涉及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华事夷言》中记载:“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也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
材料二 茶叶在欧洲发展过程中与各国传统风俗和饮食习惯融合,形成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17世纪,荷兰上层社会风行品茶,妇女举行茶会招待亲友,为女性提供了饮茶和交流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男女平等。英国根据本国文化进行创新,为促进国内糖的消费,鼓励人们饮茶时加入糖,同时饮茶有益健康在英国形成共识。欧洲人创造出许多和茶相关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欧洲茶馆的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
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1)判断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除了上述史料外,还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史料作为辅助?(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传播的世界影响。(5分)
3.(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女装的演变
中世纪 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14至 17世纪 这个时代的女装轮廓是高腰、巨大的泡泡袖、夸张的肩膀和体积庞大的裙子,强调腰部线条的优美和身体曲线的展现。用于制作这些衣服的面料有厚重的锦缎、天鹅绒、丝绸等,具体取决于个人的财富。
18、19 世纪 大规模的服装厂开始出现,服饰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女性服装逐渐摆脱束缚,短裙和紧身上衣逐渐成为主流,也出现了比较实用的外套和裤装。
20世纪 上半期 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机智的服装商人减少了女裙的长度和褶皱。
二战后 新的面料和技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新的样式和轮廓,以迪奥、巴黎世家为代表的一批高级时装设计师,为战后世界带来新的时尚秩序。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4.(2025·山东兰陵期中)近代以来,人们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 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上表能够反映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