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1)国民革命失败,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模式,提出发动工农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解放战争爆发,阶级矛盾再度成为主要矛盾。
(2)新内涵: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从强调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意义: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得失;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等等。
2.(1)特征: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商品进出口总额总体呈增加趋势;中苏贸易逐渐占据主导。
(2)影响:为中国提供了必要的外汇收入和急需的物资;缓解了国内经济压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支持了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打破西方封锁与制裁。
3.示例 论题:我国劳模的评选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阐述:我国劳模的评选开启于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巩固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开展革命竞赛,第一批劳模诞生;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和建设好解放区政权,涌现出“支前劳模”和“工业劳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涌现出大批工农兵劳模;国民经济恢复后,为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劳模评选重点转移到工业战线;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占劳模队伍比例不断扩大;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新行业、新业态不断出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在劳模评选中备受关注。
结论:综上所述,劳模的评选深受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也深刻反映时代政治经济的变迁。
4.示例 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外交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方针,新中国与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缅甸等国建交。因此,1951年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这种外交活动有利于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1953年后,中国国内实施“一五”计划,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赞同。1954年意大利贸易代表参加中国国庆观礼,有助于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1955年中国出席亚非会议并促成会议成功,中国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1956年印尼官员出席中国国庆招待会等活动,有利于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中外交流。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外交,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拓展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大题突破(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分值:60分)
1.(2024·广东佛山模拟)“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要话语建构。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造成新中国”,即“工农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开始新中国将来的光明之路”。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为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6年后,中共中央文件逐渐将“新中国”与“打倒蒋介石”并列,如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
材料二 1950年前后,周恩来在多个场合强调,社会主义“这个前途是肯定的”,但“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新中国”内涵变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60年代的“新中国”一词有何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9分)
2.(2025·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商品进口 商品出口 外贸总额
1950 5.8 5.5 11.3
1951 12.0 19.7 31.7
1952 11.2 8.2 19.4
1953 13.5 10.2 23.7
1954 12.9 11.5 24.4
1955 17.3 14.1 31.4
1956 15.6 16.5 32.1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
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8分)
3.(2025·湖南常德起点考)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称赞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开展各种革命竞赛,第一批劳模诞生。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作战,涌现出“支前劳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现大批“工业劳模”。
——摘编自田鹏颖、姜耀东《劳模文化哲学论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次劳模表彰会议,在会议名称、评选条件及表彰对象等方面差异明显,表彰重点从工农兵转移到工业战线先进人物。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劳模表彰第二次高潮,“生产力”标准成为当时劳模评选主要标准,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学家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占劳模队伍比例不断扩大。2015年以来全国劳模评选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劳模占比达到75.8%,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受到关注,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新称谓越来越多。
——摘编自《中国劳模70年:引领新中国
奋斗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4.(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度 外交活动
1951 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的国庆
1954 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 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 000多人应邀参加
1959 哥斯达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哥斯达黎加计划出版有关中国建设的小册子,智利智中文化协会也举行了有关中国国庆的报告会
1962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出席招待会
1964 马里共和国总统、刚果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
(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