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练(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社会背景:列强侵略逐渐加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2)费正清: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
蒋廷黻: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
原因: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2.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理念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
3.(1)局限: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原因: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
(2)示例 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
阐述: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其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
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影响。
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
(如“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作用有限”,“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影响”,成文后言之有理亦可)
4.现象: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女性开始接受现代教育,走出国门留学的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女性通过创办报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现象;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和生活方式上逐渐接受和实践西方文化的现象。
关系: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首先,女性接受现代教育(材料一)是女性解放的基础,使她们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和思想宣传的能力(材料二);其次,女性通过报刊等媒介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推动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女性在婚姻和生活方式上的自主选择(材料三)。总体来看,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近代中国女性在教育、社会参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大题突破(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分值:60分)
1.(2025·山西怀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6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6分)
2.(2025·广东茂名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4分)
3.(2024·湖南名校联盟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虑全国扰乱,力持停战,遣使南北议和,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是时各省军队纷扰,藩属离心,几成分崩之势。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友邦同时承认,民国基础乃固。
——《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1915年)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4.(2025·云南师大附中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下表是三则关于近代中国进步女性的资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02年,8位9—25岁的江苏籍女子赴日,她们是近代女子留学史上的第一批女留学生。此后留学生群体中女生人数不断增加。留日女生代表如秋瑾、陈撷芬、唐群英等,留美女生代表如陈衡哲、林徽因等。 据不完全统计,1898—1911年间有42种妇女报刊,主要有《女报》(陈撷芬创办,1899年,后更名为《女学报》,上海、日本),《中国女报》(秋瑾创办,1907年,上海),《留日女学会杂志》(唐群英创办,1911年,日本)。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举办西式婚礼,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礼服。
分别指出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现象,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论述这些新现象之间的关系。(要求:关系准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