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突破(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分值:60分)
1.(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中外历史大事
1月 《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2月 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3月 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4月 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5月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7月 中国爆发直皖战争。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10月 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1月 《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
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关键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加以概括,并引用上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加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14分)
2.(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一个组织要发展,“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近代中国社会中,无产阶级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若要战胜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反革命力量,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污蔑共产党“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共产党和红军,甚至还有畏惧心理。1929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把红军当土匪打。”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商人的统战工作提纲 主导政策:保护中小商人 宣传标语:“保护中小商人”“取消苛捐杂税” 策略及理由:①策略:区分对待,对地主兼工商业者,只没收地主部分财产,不没收工商业者部分。对普通商人、一般小资产阶级者,则予以切实保护。②理由:可以赢得中小商人的信任,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班印正、卢丽刚《井冈山时期
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动因。(6分)
(2)模仿材料二中的样例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个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统战工作的提纲。(9分)
3.(2025·甘肃白银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区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有效治理机制。为此,苏区政府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土地革命;兴办基层教育事业,扫除农民“文化荒原”;通过颁布法律条令,构建法律体系,为广大农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保障;通过民主选举制度,由选民直接选出民主政权机关;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民主决策,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苏维埃代表大会或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讨论和决定;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徐子迪、肖建华《中央苏区
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社会改造中深入基层社会,在动员工农群众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嵌入,破坏了旧的统治基础和社会结构,重构了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和以群众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运行机制,实现了对基层社会全方位革命性的改造。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
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材料三 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曾发动县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运动来改造与建设乡村。县自治运动从1929年开始至1935年,国民党中央无奈宣布全国尚未有一县完成自治。时人评价新生活运动“只见宣传,不见事实……自欺欺人,贻笑外邦”。农村复兴运动被时人讥评为“惟精细毕具,缓急不分,似不足以慰我垂毙农民之急求”。
——摘编自王兆刚《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
对乡村的运动型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治理中所得到的启示。(6分)
4.(2024·河南安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二十年间,各种灾荒迭发,兵燹匪祸不断,农民苦不堪言。从宋代开始,儒家知识分子选择将建设基层民生秩序作为其“外王”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0世纪20年代初期,深谙舆论之重要性的知识分子便以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作为其为农村社会发声的重要舆论平台。在灾荒救济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工代赈”之策略。在教育改革方面,知识分子更是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企图以改良与发展乡村教育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知识分子就土地国有还是私有意见不一。但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局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重建基层民生秩序的任务中断,民生关怀热潮走向回落。
——摘编自谌月《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
知识分子农村民生关怀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的积极影响及该思潮回落的原因。(10分)大题练(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示例 关键句: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时代特点: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新的变化。
阐述:一战后,列强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使得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挫折后,先进的中国人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思想武器。
总之,一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
2.(1)动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建立农村根据地,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的现实需要(如答“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为了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污蔑宣传,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2)主导政策:进行土地革命。
宣传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
策略及理由:①策略: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②理由:贫雇农中农人数占多数,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激发他们参加革命的热情,推动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发展根据地农耕生产。
3.(1)途径: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采取多种举措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建立民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治理乡村;发展经济,改善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
意义: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对革命政权的衷心拥护;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为新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了经验。
(2)启示:基层治理必须依靠民众进行;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基层治理政策;基层治理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基层治理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4.(1)原因:近代以来农村民生凋敝;儒家传统民本理念的影响;近代传媒的发展;民国政府形式上完成对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
(2)积极影响:为政府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生思潮的高涨和民主运动的发展。
回落原因:全国抗战的爆发;改良的途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国民政府的舆论钳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