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练(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示例 信息:1978年以来,城市经济活力逐步提升。
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历史抉择,实施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重大转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1978年以来,农村地区逐渐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农产品供应和商品市场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等方式,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城市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一阶段,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推行股份制改革等措施,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活力。同时,工资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包括交通、通讯、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城市化也促进了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提高了城市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1)历史背景:中德关系改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武汉柴油机厂存在一系列问题。
(2)评价: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城市国企改革的开展;为全国其他地区国企改革提供借鉴;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
3.示例 论题: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论述:我国的职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断变化,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消亡,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职业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鼓励个体经营,出现了个体工商业。20世纪90年代,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纷纷“下海”从事私营工商业,进入海关、外企等部门工作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大幅下降,从事商业人员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职业变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一大批相关职业出现,如电子商务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展变化,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文化娱乐行业发展,健身教练、营养师等职业发展。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4.现象:从1949年到2008年,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经历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解读:1949年,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乡人口占比失衡,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急剧上升。
城镇人口比重增加,提升了城市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城市发展;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加了就业机会,推动消费增长,刺激了市场活力。城镇人口增加还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多样性。同时,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也导致住房紧张、房价上涨、交通拥挤、入学就医困难、水资源不足、能源紧张等问题。大题突破(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分值:60分)
1.(2025·辽宁鞍山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京1978—1984年各产业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表(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 人员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登记失 业人员 登记失 业率(%)
1978 444.1 125.9 177.9 140.3 — —
1980 484.2 118.0 207.3 158.9 8.67 1.60
1982 535.2 115.1 228.6 191.5 7.03 1.62
1984 556.2 111.3 247.9 197.0 2.03 0.54
——摘编自《北京市统计年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5分)
2.(2025·河南开封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8月,德国退休专家格里希来到湖北省武汉柴油机厂担任技术顾问,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工作。武汉柴油机厂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但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看到的情景却使他非常吃惊。他发现职工劳动纪律涣散,企业管理混乱,企业的物料浪费严重,企业的产品质量差,返修率奇高,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他说:“如果是我当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一定要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扭亏为盈。”没想到他的话被人向政府有关官员作了汇报,而政府真的决定让他来当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1984年11月,格里希正式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长。海外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
——摘编自张文魁、袁东明《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1978—2008)》
材料二 “武汉出了个洋厂长”开始为全国所知。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范围内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工厂的工人、领导、大学老师、武汉市民……都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有人反映关系户、走后门的情况,有人分析自己的工厂效益不行的原因……”讨论持续了5个月,人们的讨论重心也逐渐从“洋厂长能不能管好国企”变成了反思国企自身管理的不足。“格里希不仅是武柴的格里希,是武汉的格里希,也是全国的格里希”。武汉市一名官员评价,聘任“洋厂长”在当时引起如此轰动,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国企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严运涛《格里希:新中国首位“洋厂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柴油机厂聘请格里希为厂长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武汉出了个洋厂长”的影响。(8分)
3.(2025·山西等八省开学摸底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21世纪,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缺职位。2010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 838个职业。2015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选择仍处于“统包统配”“毕业分配”“安置工作”状态,“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陈宇说,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创业、自由流动的权利,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给职场注入活力。
而信息时代也给雇佣劳动关系带来变革。“一个人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动和职业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得到更多理解,“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诠释着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独立自主的职业观念悄然生发……
——陈宇等《改革开放与中国职业变迁观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分)
4.(2024·山东泰安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78、2008年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
——摘编自新中国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系列报告之一《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
对上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解读。(1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