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突破(十六)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分值:50分)
1.(2025·山东济宁模拟)自动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它的推广却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手纺机纺纱工组织有序,而且愿意就工资问题,或者是为保护他们对工作安排、进入条件等的控制而发动大罢工。1824年在海德发生了一次大罢工,直接推动了自动纺纱机的发明。1825年,曼彻斯特工程师理查德·罗伯茨发明了自动纺纱机。1851年5月19日,他在向英国上议院特别委员会作证时说:“因为海德纺纱工人罢工的缘故,我造出了自动纺纱机。这场罢工持续了3个月,当时,为了能够让纺纱机自动运转,一整个棉纺业雇主的代表团都在亲自等候;他们要求我将注意力转向纺纱。”
材料二 1834年,爱德华·塔弗内尔写道:“自动纺纱机现在正迅速被投入使用,有其优势,最大的优点是,它已不再任由工人摆布。几年以后,卖力干活的纺纱工人联合体有什么样的蠢行,又受到了怎样的压迫,都将被湮没在历史深处。”
安装自动纺纱机的方案使纺纱工人面临威胁,棉纺业的雇主威廉·格雷厄姆给议会委员会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下表)
议会提问 雇主回答
您是否知晓,有哪家棉纺厂由于工人联合的缘故,老板们正关掉旧机器,引入自动纺纱机? 我们自己正在着手进行。
您会怎么做? 会将我们每一台纺纱机都纳入。我们有几台纺纱机,适合女工使用。我们不知道是否能让她们适应自动纺纱机,如果可以,我们甚至会撵走女工,引入那些自动纺纱机。
这对您聘用的男工人数有什么影响? 大概只有22人。
占多少比例? 我们会解雇所有的纺纱工人,所有赚取过高工资的男性都会被解雇。
材料三 理查德·罗伯茨的成就立即受到了同时代人的赞誉。《曼彻斯特广告商报》谈到,当时的“成功……如此关键,甚至连那些熟悉这位发明家非凡才能的人都感到震惊”。但自动纺纱机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拥有了一个设备,并且对它寄予厚望,但它主要扩散到占行业总产出份额很小的生产过程(粗纱)中,50年之后才在该行业的产出中占据主导地位。下表为棉纺行业的相对工资(约1850年)
手工纺纱机 自动纺纱机
纺纱工或看护人 35 30
大接头工 15 12
中接头工 10 —
小接头工 5或6 7
总收入 65—66 49
——以上材料均据[挪威]克丽斯廷·布鲁兰等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
(1)马克思认为,自动纺纱机的发明“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纪元”。运用材料一、二论证这一结论。(7分)
(2)说明材料三从哪些角度反映了自动纺纱机扩散推广缓慢的原因。(7分)
(3)英国自动纺纱机的缓慢扩散发展历程,为我们重新认识工业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启示?(7分)
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从而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
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8分)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6分)
3.(2024·江西宜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久,(马克思)又为党底(的)机关新闻《新莱因新闻》底(的)主笔。这《新莱因新闻》是旧《莱因新闻》底(的)再生……以大胆勇壮的笔墨猛烈地攻击德意志政府,并无忌惮地辩护六月一日的巴里(黎)暴动,痛骂国民会议……是年秋……宣布戒严,禁止《新莱因新闻》底(的)发行,但他还是继续按日发行,毫无畏惧……马克思在审判时的辩论,简洁、明了,力说其在法理上决不能成立反逆罪……于是普鲁西(士)就命令他退出国境,禁止了《新莱因新闻》。
——摘编自李汉俊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讲授唯物史观的讲义(1922年)
材料二 《新莱茵报》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战火中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这张大型日报……1849年5月19日发行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是用红色油墨印刷的……红色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像一面鲜艳的红旗,永远飘扬在无产阶级心中。
——摘编自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
《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一中一处史实表述上的错误,并说明理由。(8分)大题练(十六)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材料一反映了自动纺纱机的发明利于维护生产的正常运转,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完善。
材料二反映了自动纺纱机的推广利于雇主和纺纱工人形成制衡,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2)从自动纺纱机本身来说,其推广并未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从客观上来说,自动纺纱机的出现推动了雇主和纺纱工人之间的妥协,维持了原有生产秩序。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3)工业化和社会发展都要历经冲突、协商、妥协和适应等复杂的社会过程。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2.(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3.(1)史料价值:材料一为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研究李汉俊的教学、《新莱茵报》的创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情况。
(2)错误:“攻击德意志政府”应改为“攻击普鲁士政府”。
理由:文中命令马克思出境的是普鲁士政府;1848—1849年德意志是松散的邦联,没有统一政府,德意志的统一是在1871年。所以,此处应改为“普鲁士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