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分值: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巨大反响。同年9月,《红旗》杂志社进行针对性撰文,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环境下,《红旗》杂志社的举动表明(  )
A.“两个凡是”存在影响
B.中国思想解放初见成效
C.“双百”方针得以确立
D.理论建设呈现中国特色
2.“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4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这一战略旨在(  )
A.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C.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D.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
3.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坚持(  )
A.实事求是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独立自主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4.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中共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执政理念追求党政同责
B.对依法治国认知的深入
C.积极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D.开始践行法治国家理念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5.(2024·浙江东阳模拟)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
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讨论 (一)《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二)《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人民日报》1981年6月18日、24日,7月5日、18日、28日,8月22日、30日。 (三)《因地制宜搞好渔业生产责任制——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调查》《人民日报》1981年9月19日。
此事件的讨论(  )
A.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B.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C.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6.(2025·贵州贵阳摸底考试)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随后在全国掀起一股“股份制试点热”。到1986年底,我国已有股份制企业六千余家,股票集资60多亿元。同年12月,政府放开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股份制试点(  )
A.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表明试点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C.体现经济所有制变革已完成
D.说明国营企业的弊端已得到解决
7.(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阅读下表,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支出占比表
年份 吃、穿、住 (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信 家庭设备 文教 娱乐 医疗 保健 其 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8.(2025·山东菏泽开学考试)《人民日报》的高频词汇反映一定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8—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共同富裕”主题的高频词汇包括(  )
A.社员 资本主义 农民 生产
B.发展 社会主义 农村 企业
C.收入 全面小康 地区 科学
D.建设 精准扶贫 发展 经济
9.(2024·湖南省雅礼中学三模)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的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当地民工盲目外出”。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这些政策(  )
A.是对二元户籍管理制的突破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
C.反映出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D.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0.(2024·山东高考,8)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11.(2024·安徽高考,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12.(2024·广东高考,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13.(2024·黑、吉、辽高考,11)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14.(2024·湖南高考,11)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 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 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 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小题练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A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的是“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红旗》杂志社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明“两个凡是”仍然存在影响,A项正确。]
2.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故选C项;新中国通过“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并不能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B项;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3.A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目标,反映了我国国情最大最普遍的实际;“三步走”发展战略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故选A项。]
4.B [据材料可知,从中共十五大到中共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依法执政,再到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认知逐渐深入,B项正确。]
5.D [对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展开的长时间全国大讨论,本身就体现了对新的经济现象和做法的探讨与思考。这种讨论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而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D项;此时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排除A项;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步形成的,不是通过这次讨论直接形成的,排除C项。]
6.A [股份制试点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股份制试点,企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逐步深入,通过改革传统的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
7.A [据表格可知,从1980年到2000年,农民在“吃、穿、住”即生存型消费上的支出占比从87.98%下降到70.35%,而在发展享受型消费(如交通通信、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上的支出占比则从12.02%上升到29.65%。据所学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农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如发展享受型消费,故选A项。]
8.B [在1978—2012年期间,中国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选项中的“发展”直接对应了中国在这一时期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努力;“社会主义”则强调了这一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方向,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进行;“农村”和“企业”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关键领域。通过农村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企业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中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B项。]
9.B [材料显示,从1989到2003年,我国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态度由限制转为引导、服务,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工需求,增加农民收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国务院对农民进城务工态度的变化,未体现对户籍管理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关联不大,排除D项。]
10.A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党中央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强调“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到1984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相结合,这主要是为了“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故A项正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方针调整的直接目的,其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排除B项;办院方针的调整主要关注科研方向和服务对象,而不是人才流动,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而办院方针的调整是在1979年和1984年,排除D项。]
11.D [材料中国企副总工程师欲入职江苏某乡镇企业,最终被诚意打动入职湖北某偏远山区企业,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使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改变,即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了人才流动空间,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也未涉及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虽涉及人才流向偏远山区的信息,但无法得出城乡经济差距缩小,排除C项。]
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保障制度也由以往单位包办转变为个人承担部分缴费责任,即由国家—单位保障制迈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但材料论及的是社会保障制度,C项错误;“国家—单位保障制”中的“单位”指的是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的涌现无关,D项错误。]
13.A [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转而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这明显是对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改革,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竞争机制,并未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内改革,而非对外开放,C项偏离主旨,排除。材料中的广州并非经济特区,D项错误。]
14.B [1978—1993年农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粮食亩产量提高,商品零售总额增加,体现了乡镇企业的活跃。这说明经营体制改革效果明显,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阶段,A项错误;种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而不是农民收入提高改变种植结构,C项错误;乡镇企业大量出现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不会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