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B [据材料可知,黄河、辽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故选B项。]
2.C
3.D [据材料“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可知,韩非所说的“上古”和“中古”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这属于早期国家建立之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据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可知,夏商时期人们根据天文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表现,故选A项;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部门承担不同的生产活动或职能的现象,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浓厚的神学色彩与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不符,排除C项;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并不能据此判断社会经济是否有长足发展,排除D项。]
5.D [依据材料“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的理想经济状态是井田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儒家的理想经济形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故选D项。]
6.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就已经提出统治者应把人民当镜子、“保民”等主张,这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民关系,而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D项。]
7.B [据材料“石斧、石锄等石器……磨制的很少”可知,莺歌岭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锄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说明黑龙江省宁安县地区在距今约3000年前已有固定种植农业的史实,故选B项。]
8.B [三星堆遗址、殷墟遗址、二里头遗址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青铜器有相似特征,说明上述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其他地区青铜器有相似特征,说明古蜀文化并非封闭的,而是与其他文化存在交流的,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青铜器的使用领域,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其他很多地区的青铜器存在相似性,这并不能佐证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9.D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代表,为研究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填补了历史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青铜器在造型、纹饰、铸造技术上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故选D项。]
10.C [据材料“汤放(放逐)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诸侯有不义者……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可知,商汤灭夏,使人民摆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困境,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故选C项;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对王畿之外的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贵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将象征天下共主地位的礼器——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定鼎成周,其政治意义在于以此标明周王膺受天命,代商而为天下共主的合法与正统,故选B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镐京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缓解宗周镐京的压力”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洛邑的城市化建设,排除D项。]
12.D [在辽宁发掘的遗址与河南的一处遗址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二者皆属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陶,由此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故D项正确;骨制品和燧石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故A、B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局面,碳化稻粒是南方作物的典型代表,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可知,这一时期部落不再仅仅是人群聚集的场所,部落进行公共活动或部落首领处理公共事务要到“大房子”里,“大房子”还兼有首领住宅的功能,这体现了权力集中的一种趋向,这些都说明“部落组织日益复杂”,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是否加剧,排除A项;材料也并未体现这一时期出现诸如采集、狩猎、种植农作物、畜牧等的劳动分工,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形态初步具备”要到龙山文化时期,而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D [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再由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故答案选D项。]
15.C [与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同类的器物主要发现于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遗存,这说明史前文明时期南北方出现了区域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史前文明时期尚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A项错误;蛋壳陶杯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说明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并不频繁,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由材料无法判断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与大汶口文化是否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D项材料依据不足。]
16.B [材料“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表明,西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所制约;“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表明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小题精炼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
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3.《韩非子·五蠹》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成就:“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在材料中所提到的“上古”与“中古”时代的是(  )
A.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
C.尧对舜进行考察,并将其位禅让给舜
D.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逐桀于南方
4.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根据天文星象制定了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等内容;商朝的殷历设置了闰月,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材料表明,夏商(  )
A.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
B.农业发展推动社会分工
C.统治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D.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5.滕文公就井田制问政于孟子,孟子对井田制这样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对井田制的这一描述(  )
A.顺应土地私有的潮流
B.旨在明确井田的性质
C.意在抵制私田的扩张
D.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6.《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和“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B.小农经济的逐步发展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天人合一”学说盛行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山东百师联考高三期中)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遗址下层(距今约3000年前)的出土物有罐、碗、杯等陶器,还有石斧、石锄等石器,多为打制,磨制的很少。由此可知,莺歌岭遗址(  )
A.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8.(2025·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近年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形制、工艺与殷墟、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相近。青铜器表面分铸合体而成的立鸟、羊头等装饰,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上也较为常见。这些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文化存在封闭性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青铜器使用领域广泛
D.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
9.(2025·广东深圳一模)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青铜器已超过20 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0.(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11.(2025·山东菏泽高三期中)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周公这一举措旨在(  )
A.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宣扬政权的合法性
C.缓解宗周镐京的压力
D.推动洛邑的城市化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13.(2024·甘肃高考,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14.(2024·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15.(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16.(2024·湖南高考,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