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外儒内法
2.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3.《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实行尊崇儒术
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
C.加强集权统治
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
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据此可知,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5.《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5·云南保山高三期中)(汉高祖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反映了( )
A.汉高祖时期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汉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并发展
C.汉初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D.统治者践行“黄老无为”思想
7.(2025·湖北腾云联盟联考)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8.(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据此可知(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官制中的行政干预加强
C.汉代中央官制的巨变
D.经济的发展推动官制演变
9.(2025·安徽鼎尖教育高三联考)汉初法律规定:“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至汉元狩时,又规定:“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注:煮盐器具)……敢私……煮盐者,鈦左趾(用脚镣锁住左脚),没入其器物。”据此推知,汉朝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践行休养生息思想
C.削弱藩国力量 D.镇压地方豪强势力
10.(2024·河北保定三模)汉代,今朝鲜半岛的玄菟、乐浪“郡初取吏于辽东”;云贵高原的牂牁、永昌、越嶲郡太守多为巴蜀籍;长沙出土的“逃阳令印”表明岭南地区的一些郡县官吏来自湖南。由此可知,汉代( )
A.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D.官僚政治日益完善
11.(2025·四川雅安高三零诊)《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崇经尚儒,开国之后大规模搜求儒家经典,同时设立太学,延揽大量的儒学人才进入政府,亲自提拔儒学人才并主持经学辩论。光武帝的举措( )
A.开创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
D.彰显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12.(2024·山东日照三模)《汉书》首创并特别重视《地理志》。首次以“地理”命名,专章论述全国疆域、政区、户籍,兼及自然、人文等事。这反映了( )
A.国家疆土意识强化 B.服务现实色彩浓厚
C.史学功能得以拓展 D.治理体系成熟完备
13.(2025·广东开学联考)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下图),所选帝王多为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这些作品的流行( )
A.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
B.反映出汉代考证之风的盛行
C.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2024·湖南高考,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16.(2024·浙江1月选考,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17.(2023·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小题练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主张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故选C项;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西汉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排除D项。]
2.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官员,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根据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尊崇儒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思想专制,巩固集权统治,C项正确;实行尊崇儒术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A项排除;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汉武帝需要,董仲舒通过“尊崇儒术”加强集权,改变无为而治是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董仲舒通过“尊崇儒术”,提升儒学地位,排斥儒家以外思想,对“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排除D项。故选C项。]
4.A [根据题目信息“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知,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东汉时期,尚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市”,而非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5.B [题干中“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而这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力量,对当时的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威胁,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豪人之室”,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所以不能说明当时民间社会财富充裕,而只能说豪强地主财富充裕,排除A项;豪强地主财力强大与打击匈奴无关,排除C项;题干只显示当时豪强地主物质财富充裕,并没有体现出农民与其的差距,所以无法推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论,排除D项。]
6.D [据材料“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可知,汉高祖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饥饿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这反映了统治者践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D项。]
7.C [据材料可知,秦汉全国有效管辖范围为长城以南地区,而北方匈奴地区不属于秦汉疆域,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不能实行有效管辖,因此是“一统格局初步形成”,故选C项;秦汉设置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的疆域、匈奴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材料中的时期为秦汉,排除B项;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材料强调秦汉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范围,而不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排除D项。]
8.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朝制度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地控制朝政,加强了君主对朝政的干预和控制,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B项强调的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的干预,而题干中的信息更多是关于决策层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朝和外朝的划分并不是官制的巨变,而是一种权力结构的调整,它并没有改变官制的根本性质,排除C项;官制演变是为了加强君权,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汉代盐业法规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府对盐业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抑制了私人盐业的发展,防止了盐业市场的混乱和价格波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汉元狩时是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实行休养生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藩国力量,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镇压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可知,汉代边疆的官吏多来自异地,这一措施有利于汉代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治理,未涉及长途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官员多为异地籍,但未涉及民族信息,无法得出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项;边疆官吏为异地籍反映不出官僚政治的情况,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日益完善,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光武帝崇经尚儒……主持经学辩论”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搜求儒学经典、主持辩经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治的同时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
12.D [《汉书》中的《地理志》首次以“地理”命名,专章论述全国疆域、政区、户籍,兼及自然、人文等事,这反映了当时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和重视。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地理信息,可以更好地进行地方行政管理、征税、征兵等政府职能,这反映了治理体系成熟完备,故选D项。虽然《汉书》中的《地理志》确实描述了全国的疆域、政区等信息,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国家疆土意识的强化。它更多是一个对地理信息的记录和描述,而不是一个强化疆土意识的举措,排除A项。《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和沿革地理的体例,与服务现实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地理志》虽然拓展了史书的记录范围,但此项更多地是描述了一个现象,而不是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排除C项。]
13.A [据材料“两汉时期……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可知,两汉时期追述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此举意在向中华传统靠拢从而彰显汉朝的正统性,故选A项;据材料“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可知,材料强调两汉时期的艺术创作情况,而非“考证”之风,排除B项;据材料“伏羲……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可知,材料强调汉朝通过追述神话人物等增强自身的正统性,而非对农业的重视,排除C项;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就已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4.A [汉初经济凋敝,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汉政府决定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这一政治需要,故A项正确。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故B项错误。“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不是西汉初期的政策,故C项错误。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故D项错误。]
15.D [根据材料“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百姓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服从意识;楚文化则崇尚个性洒脱。秦末战争中,楚地反秦声势最大,这表明秦统一全国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冲突无法在短时间内弥合。汉初吸取这一教训,尊重各地区文化差异,推行郡国并行制,故选D项;材料没有将秦朝在楚地的统治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最为严苛”的结论,排除A项;“无法弥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秦与楚在文化上的差异,并非强调制度的不适用性,且秦朝的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
16.C [汉成帝时尚书各曹之间分工明确,分别负责具体政务,体现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故选C项。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没有体现尚书仆射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
17.B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到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一变化说明地方势力逐渐膨胀,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选B项。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材料可推知,从西汉到东汉,地方豪强势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晚期,州部地位上升,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单位,反而弱化了中央对其的监察效力,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