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 D.集权制度的完善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
A.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
B.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
C.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D.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
3.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建议嬴政网罗天下英才:“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的建议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由此可知(  )
A.秦王嬴政是个求贤若渴的皇帝
B.采用特殊的人才政策在秦统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C.李斯的建议直接导致了秦的统一
D.李斯与郑国一样,游说嬴政
4.柳宗元的《封建论》写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B.“明法度,定律令”
C.“六王毕,四海一” D.“设三公,置九卿”
5.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
A.户籍制度非常完备 B.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6.《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7.(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
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
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8.(2025·贵州黔东南摸底)秦朝时期,修筑了灵渠、褒斜道等工程,众多船舶能够畅行于黄河、长江、湘江、珠江及岷江。这(  )
A.成功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C.折射出秦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反映了大额贸易的逐渐兴起
9.(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大联考)学者王蘧常论称:始皇帝散纵而成一统,立制以仪百王,虽享国日浅,而后之称皇称帝者,皆阳斥而实阴祖之,莫能外也。其善者,则犹肖子肖孙;其不善者,则不肖之子若孙也,则谓其未尝亡可也。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
B.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
C.称帝建制的深远影响
D.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
10.(2025·广东八校联考)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
11.(2024·安徽蚌埠四模)史载:秦朝某男子受到审讯时,供称他是:“士伍(无爵男丁),居某里”,然后由审讯机关去查证其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谓之“定名、事、里”。此类做法表明秦朝(  )
A.户籍管理体系已形成
B.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
C.地方事权呈分化趋势
D.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
12.(2024·安徽皖江名校摸底)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13.(2025·山东百师联考高三期中)秦朝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有效地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B.表明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
C.规范了中央内部监察机制
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4·甘肃高考,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15.(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16.(2023·湖北高考,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小题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C [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孟子等诸子虽然“百家异说”,但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有着共同诉求,C项正确;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排除A项;诸子思想的统一与“百家异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A 3.B
4.A [据材料可知,“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意思是整个国家为公家(君主)所有,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这里的“公家”是相对于分封制的“世家”而言的,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主要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A项;“明法度,定律令”说的是秦朝的法律,排除B项;“六王毕,四海一”指秦朝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排除C项;“设三公,置九卿”指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B [据材料“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可知,秦朝对人口的控制非常严密,说明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仅以一户的户籍档案不能说明秦朝户籍制度非常完备,排除A项;等级分化严重需要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信息进行说明,这与材料中户籍制度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秦朝以法治国、重农抑商,但材料中只有户籍信息,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从陈胜到项羽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以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能因为秦的灭亡就否定秦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排除B项;据材料分析可知,楚地有起义活动,不代表楚地的人民有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
7.C [由材料“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可知秦始皇宣称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但在巡视途中出现刺杀事件,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于秦的统治,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故选C项。]
8.B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国家组织能力是前所未有的。能够组织并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交通建设工程,体现了秦朝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故选B项。题目主要讲述的是秦朝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而非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情况。此外,仅凭交通的便利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对边疆地区的成功统治,排除A项。虽然交通的便利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秦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或状况,因此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这一点。此外,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并非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排除C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大额贸易或贸易的兴起情况,仅描述了交通的便利。交通的便利虽然可能促进贸易的发展,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大额贸易的逐渐兴起,排除D项。]
9.C [据材料“莫能外也……未尝亡可也”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不受子孙个人品质的影响,使得家天下的体制传承千年,故选C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暴露了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即地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显得相对独立。这可以被视为制度建设的一种不成熟或不完善,故选C项;A项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学者费双应的论述中,他主要关注的是制度的集权特性和地方之间的联系问题,而非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也与学者费双应的论述不符,他强调的是制度的分割和独立,而非向心力,排除;D项明显与秦朝的历史背景不符,秦朝在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因此不存在“笼络地方诸侯王”的情况,排除。]
11.A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所以秦朝审讯机关可以查证到受审讯者的基本信息——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故选A项;“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秦朝某男子的身份信息被录入户籍相悖,排除B项;“呈分化趋势”不合史实,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相悖,排除C项;“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不合史实,与秦朝轻教化相悖,排除D项。]
12.D [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的理念,且其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
13.D [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方能施行”可知,朝议制度下,百官集体讨论,群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项。]
14.C [根据材料: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而出土的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一的诸项措施,不难推断出“式”的推行说明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出现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指出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不能说明秦朝依靠严刑峻法来维持统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朝行政文书的治理成效,不能说明“地方治理日趋完善”,排除D项。]
15.B [材料“海内为郡县”指的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秦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综上所述,秦朝建立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B项正确。“终结”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宗法制是一种血缘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已经可以说明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故D项排除。]
16.C [根据材料分析,刘知几认为只有天子才能立本纪,项羽身为诸侯,无列入本纪之理。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是着眼于其卓越的历史贡献,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故选C项。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材料反映的不是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不同,排除A项;正统观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因素,且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