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C [依据材料“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并结合所学可知,曹魏政权、东吴政权以及蜀汉政权分别是在中原名门望族、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和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质上源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C项正确。]
2.B
3.D [根据材料“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阀士族逐渐与皇权分庭抗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即士族专权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晋门阀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和威胁皇权,但并未取代皇权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故选D项。]
4.C [据材料“无积聚而多贫”“江南之为国盛矣”可知,《史记》记载的江南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记载的江南地区人民勤劳,农业发达,这一变化源于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推动江南地区开发,故选C项。]
5.D [据材料可知,尽管它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大部分政权都有明确的“年号”,这是中原文化的标志之一,可以推断这些政权受到了华夏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前秦和北魏短暂统一了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统一北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情况,无法直接看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且在这一时期北方由于战争不断,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中北魏并没有采取“单于制”,表明其并没有实行双重统治模式,排除C项。]
6.C [由“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得,北魏的拓跋氏之所以改姓元,是利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理论发展而来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和凸显自己姓氏的尊贵,所以上述改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故选C项;由“魏之先出于黄帝”可得,这是北魏人自己附会的,不具有确凿的证据,排除A项;鲜卑姓改为汉姓并不能消除北方的民族矛盾,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题干所述北魏改汉姓的改革之前,北方就已经完成了统一,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推动北方重新统一的结论,且改汉姓的做法也不会提升北魏的国力,排除D项。]
7.A [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魏晋更迭后的官员任用情况,不是遏制官僚集团腐败,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魏晋更迭用“禅让”的消极作用,不是政权的和平转移,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前代的高官显贵,不属于延续治国经验,排除D项。]
8.C [由“匈奴人刘渊建汉……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游牧民族的饮食……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可得,当时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比较频繁,故选C项。]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贾弼之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这样的大规模修谱活动主要是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特权。通过谱牒来确定士族的身份,使得士族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特权得以延续,故选A项。]
10.B [据材料“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及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进程,故选B项。]
11.B [据材料可知,北魏道武帝推行部落离散政策,使部民脱离部落体制,逐渐成为编户齐民,这有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北齐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有助于吸引人才,北周实行府兵制,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些改革都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发展,为后来北方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北魏道武帝推行的政策使人们成为编户齐民,这打破了部落传统,排除A项;北魏、北齐、北周的政策都有助于推动民族交融,但实现“文化整合”说法错误,且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化整合,排除C项;“平等开放”说法错误,南北朝时期民族隔阂依然存在,当时只是民族交融在加强,但并未实现平等开放,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激烈碰撞”“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奇迹”“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体制化运动”“使北方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等可知,阎步克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冲击了中原制度文明,激发出北方政治等方面活力,使得北方最终统一全国,因此在阎步克看来,北方能够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故选B项。]
13.C [材料中的“禅让”实际上是权臣在公卿大臣拥戴下的改朝换代,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的利益得以保全,由此可知,禅让”反复出现体现了对特权阶层利益的维护,C项正确;“禅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但并不能保障政治和平稳定,也不是真正放弃血缘世袭传统,A、B两项错误;权臣逼迫下的“禅让”不符合儒学的“忠”,D项说法与材料中的现象相悖,排除。]
14.B [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15.C [材料反映了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均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兼并土地,隐匿人口,使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减少,故选C项。瘟疫并不是这一时期湖南地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社会较安定,并没有出现战乱异常频繁的现象,排除B项;这一时期官府未组织湖南地区大规模向外地移民,排除D项。]
16.C [由表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属于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C项正确。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游牧经济的衰落”说法与材料相悖,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项错误;俸禄制改革发生于孝文帝统治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17.B [由材料可知,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均挑选“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为使节。这表明南北政权之间文化认同趋近,故选B项。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权实力占优势,排除A项;频繁遣使并不表明双方政权关系趋向和好,排除C项;南北朝后期,汉族门阀势力逐渐衰落,排除D项。]小题精炼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  )
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观阻碍
B.小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
C.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
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
2.如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是西晋政府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
A.西晋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
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
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
3.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4.关于江南地区,《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则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  )
A.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
B.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C.源于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
D.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农业发展
5.下表为十六国与北朝时期主要统治者族属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  )
政权 创始者 有无单于制 民族 年号
前赵 刘渊 有 匈奴 元熙
后赵 石勒 有 羯 建平
前秦 苻坚 有 氐 皇始
后秦 姚苌 有 羌 白雀
前燕 慕容皝 有 鲜卑 燕元
北魏 拓跋珪 无 鲜卑 登国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实行双重统治模式 D.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6.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氏改姓元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辽宁沈阳三模)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8.(2025·北京海淀高三期中)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汉制,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随着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的饮食、服饰传入内地,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以上现象反映这一时期(  )
A.内迁民族与汉民族间的矛盾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
C.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D.南北方政权重新完成了统一
9.(2025·湖南郴州一模)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10.(2025·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  )
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导致了南北方长期四分五裂
D.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
11.(2024·广西桂林押题卷)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即推行部落离散政策,解散贺兰、独孤、慕容等部族,实行计口授田,使部民脱离部落体制,逐渐成为编户齐民。北齐时,孝廉秀才的对策、试经给众多寒门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入仕渠道。北周武帝以府兵制为代表的制度创革,建立的是关陇鲜汉联合的政权。这可用于研究北朝(  )
A.延续了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
B.为后世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实现了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
12.(2024·云南昆明三模)阎步克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激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奇迹……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体制化运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政治颓势,使北方最终得以统一南方。在阎步克看来,北方能够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优势 B.民族交融
C.经济恢复 D.改革运动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4·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14.(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15.(2024·湖南高考,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16.(2024·广东高考,2)下表反映了(  )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班赏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17.(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