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推之,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  )
A.造成门阀士族专权 B.阻碍了阶层流动
C.继承了两汉科举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3.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客观上(  )
A.影响了皇帝权威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导致了冗官现象
4.唐初,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常遇门下省反对,而被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往往先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定,然后再制敕下诏,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据此可知(  )
A.唐朝初期皇帝权力处于三省控制之下
B.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的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D.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5.《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  )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彰显统治合法性
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
6.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
A.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
B.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
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山东青岛三模)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8.(2024·山东日照三模)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 364家。此举旨在(  )
A.巩固统治基础 B.强化中央权威
C.推进科举改革 D.平衡派别利益
9.(2024·湖南长沙一中二模)下表所示为唐代的部分文教管理机构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唐代政府(  )
主管上级 机构名 机构职能 机构来源
尚书省(属六部) 礼部 发布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汉尚书台演变而来
内侍省(属九寺) 太常寺 负责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 演变而来
鸿胪寺 接待宾客和有关丧葬仪制等
五监 国子监 管理各级学校,为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分权制衡的设计初衷
B.机构沿革的守旧僵化
C.政务事务的大致分工
D.中央集权的家国同构
10.(2025·广西南宁摸底)唐开元时,玄宗批准中书的奏议,凡国家大事,每个中书舍人都要提出书面意见即“商量状”,由中书令评定每个“商量状”的优劣,经门下省审议同意后,送皇帝裁定。这一机制(  )
A.使门下省取得了决策权
B.有利于激发中枢机构效能
C.反映了三省制度的废弛
D.稳定了中书令的特殊地位
11.(2025·云南保山高三期中)均田制自北魏实行以来,口分田规定不准买卖,身死归还,保证国家再授的土地。唐代不但永业田可以买卖,而且还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口分田也可以买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
C.两税法改革的成效显著
D.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13.(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14.(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15.(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6.(2024·浙江6月选考,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小题练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D
2.B [据材料“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给了寒门子弟更多入仕当官的机会,具有相对公平的特点,故选B项。]
3.C [由材料“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可知,唐太宗时期通过政事堂商议国家大事,中书、门下、尚书长官同时参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冗官现象出现在宋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不代表冗官,排除D项。]
4.D [据材料“常遇门下省反对,而被涂归封还”“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然后再制敕下诏”及所学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B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没有六部长官,排除C项。]
5.C [据材料信息,唐玄宗编撰《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对礼仪制度和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进行明确,是为了树立本朝典制权威,故选C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彰显统治合法性是通过宣扬政权的正统性和君权神授等学说来实现,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政治制度的核心,作为政权组织形式,《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只是记载各种仪式的仪注和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等的规定,并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6.B [根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两税法扩大了征税的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B项正确;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征税标准,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两税法放宽了人身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C [据材料“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反映唐代广大举子奔走士大夫门下,以诗文自荐求得提携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由天子下诏,内外官举荐,即通过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因此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
8.A [只要做官进了五品的都可以列入《姓氏录》,这使很多非士族出身的人员可以进入;另外,被列入姓氏录的士族姓氏和家数都减少了,这明显是对士族势力的削弱,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故选A项。强化中央权威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措施来实现,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与中央权威直接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举改革的内容,只是规定了士族的等第和入选条件,与科举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虽然这种调整可能会涉及不同士族间的利益,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是为了平衡派别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C [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在文教管理领域,尚书省重政务,“九寺五监”重具体事务,体现出一定的分工,故选C项;表格内容能够体现出“分权”,但是并没有“制衡”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不是“守旧僵化”,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表格内容述及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更多体现的是皇帝集权范畴,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该机制将敦促中书舍人对国家大事积极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从而激发中枢机构效能,为皇帝作出决策提供有益借鉴,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决策权属于中书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排除A项;“废弛”不合史实、题意,应为“运行”,排除C项;“稳定了中书令的特殊地位”不合题意,与材料“中书令评定每个‘商量状’的优劣”只是这一机制的环节之一相悖,排除D项。]
11.B [均田制在北魏时期设立,原本对口分田有严格的限制,不准买卖,死后需归还,以确保国家土地资源的再分配。然而,到了唐代,不仅永业田可以买卖,口分田也在一定条件下开放交易。这一政策转变实际上是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演变。特别是庶族地主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而推动了土地政策的调整。这一变化是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的体现,故选B项。]
12.A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科考试多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这导致当时的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思考,学问研究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举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不是主张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学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改革,未涉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论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不是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3.A [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会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的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页。故选A项。]
14.C [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直接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而是说明了授田与承担赋役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说奴婢不再授田,而是说如果限外不课田,则不输税,排除B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提到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而是关于奴婢和部曲的赋役问题,且隋代仍然实行定额租调,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A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而不是“强化”,B项错误;材料中湖州刺史因自立条制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说明他并没有得到朝廷赋予的税收加征权,C项错误;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未提及两税法与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6.A [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代刺史的巡视对象主要是二千石官员,隋代司隶的巡视对象(从地方主官到流内品官)有所扩大,唐代御史与诸史的巡视对象(从流内品官到内外官吏)进一步扩大,所以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在不断扩大,故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中所展示的监察机构的监察对象的范围在不断变化和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地方官吏,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监察制度中巡视对象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