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周易》,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2.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  )
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
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
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3.《齐民要术·序》中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
A.重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4.《杨大眼造像记》刻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为“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北魏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径龙门时发愿为孝文帝刻记造像一事。下图为其拓本(局部)。该石刻体现了(  )
A.南朝秀美与北朝雄健的交融
B.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的盛行
C.人文内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中原文化深受鲜卑习俗影响
5.如图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卷首扉画为释迦牟尼向弟子宣说《金刚经》的场景,其后为《金刚经》正文。这反映出(  )
A.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融
B.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C.技术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D.宗教思想源于艺术想象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广西百色高三一模)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7.(2024·江西南昌联考)北齐名儒颜之推指出:“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魏书·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C.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8.(2024·河南九师联盟二模)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的山水画风,提出“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
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9.(2024·安徽合肥二模)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这一现象(  )
A.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B.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
C.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
10.(2024·河北邯郸调研)魏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对外感温病的认识不仅受到《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影响,也吸收了华佗、王叔和等医学家的成果,在结合前人理论与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前人理论有所发展。这体现出(  )
A.魏晋时期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B.中医学具有传承与创新特征
C.古代医学薪火相传治病救人
D.医学的发展基于诊疗的实践
11.(2024·安徽合肥二模)“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13.(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4.(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15.(2024·甘肃高考,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小题练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D
2.D [根据“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可知,《胡旋舞》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特色,说明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项正确。]
3.C [《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著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商业。材料反映出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轻视商业,重视农业。答案为C项。]
4.C [据材料可知,北魏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径龙门时发愿许诺,为孝文帝刻记造像,并结合拓本中的书法,这体现了人文内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
5.C [根据材料“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卷首扉画为释迦牟尼向弟子宣说《金刚经》的场景”及所学知识可得,雕版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丝绸之路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不是儒学地位的变化,而是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6.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玄学家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故选C项。]
7.D [据材料“内典(佛典)初门……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又有五戒……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可知,魏晋时期佛家强调五禁,道家有五戒,但他们都认为自身与儒家五常内涵相近,体现了当时儒释道各有侧重,但又强调相似之处,反映了魏晋时期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故选D项。]
8.D [据材料“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可知,以王微为代表的画家主张通过山水画追求风骨、寄情于物,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与分裂时常发生,佛道和玄学思想兴起,这些极大地影响着士人的绘画风格,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文人雅士内心世界的寄托和追求,故选D项;题干主要强调山水画注重内心体验和精神境界的表现,没有涉及教化功能,排除A项;山水画被重视折射出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在绘画上的影响力增强,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山水画理念,“写意忘形”是宋元文人画的特点,排C项。]
9.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前,篆书和隶书是主要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规范,体现了秦汉时期对秩序和规范的强调。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草书和行书开始流行,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严谨书写形式,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由、流畅、个性化的书写风格。草书是一种快速书写的字体,它的笔画简化、结构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动态美;行书则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既有草书的流畅,又有楷书的规范,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故选B项;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与材料魏晋时期不符合,排除A项;“得益于”说法错误,排除C项;书法主要是满足士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市民”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B [结合题意可知葛洪的医学成就源自前代的医学成果和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特征,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是无法从葛洪的医学成就中得到验证,故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是没有体现葛洪对医学的发展,排除;D项说法不全面,排除。]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后面传入中国,北魏以前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这表明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故选A项;“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天风格变化,并不能决定飞天风格变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且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是隋朝时期的儒学家提出的,排除D项。]
13.A [由材料“‘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稳定的地方秩序为唱和诗歌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A项。宋朝市的发展逐渐突破原先的布局,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也随之被打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兴起,排除C项。材料表现的是唐代中后期诗歌的流行风格,这并不能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14.A [段成式《酉阳杂俎》和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展示了唐朝时期传入的物种及其与中国本土社会生活的融合,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唐朝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非大唐风俗远播异域,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岭南地区的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市民生活悠闲雅致,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段成式和段公路两人的著作,不足以说明唐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D项错误。]
15.A [本题需要注意李素的身份,他是一位波斯人(外国人)。然后根据其父、其祖以及其子在唐朝的经历,可以得出唐代兼容并蓄的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迁徙以及民族迁徙对于政治格局的改变,排除B项;李素的祖父是作为使节出使唐朝,但是李素父亲、李素本人及李素儿子李景亮并非使节,所以“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这一选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