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B [根据“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信息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宋代通过分散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图示中体现的是设置机构分散权力,而非进行程序性分权,排除A项;枢密院只有调兵权,排除C项;宋代过度分散权力,实际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排除D项。]
2.A
3.B [据材料可知,北宋募兵过滥致使军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军费直线上升,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选B项;该做法造成了北宋冗兵冗费的情况,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无法确保北宋王朝的安宁,排除A项;北宋初期通过“权、钱、兵”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排除C项;王安石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可得出这种观点认为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强兵的目的没有达到,排除A项;B、D项不是材料的观点,排除。故选C项。]
5.D [由“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得,作者认为宋代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弊端,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际上又产生了新的弊端,故选D项。]
6.D [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三部史籍对于被罢免兵权的将领、赵普的作用以及细节描述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正史记载,虽然杯酒释兵权其真实性仍疑,但宋太祖加强皇权、削弱兵权的政策是历史事实,这一政策对于宋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者谈话录共同记述了这一事件,反映了宋朝人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故选D项。]
7.A [据材料“路没有统一的……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没有最高的行政长官,通过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故选A项;据材料“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路一级由……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可知,其分工较为明确,管理职责清晰,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规定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说明宋朝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求监察官员对基层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D项;宋代的这些规定只能是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的情形,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排除A项;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宋代冗官的现象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北宋地方割据势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项。]
9.D [据题干可知,自宋以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城郭、街道、衙门等)与以前相比简陋很多,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导致地方财政比较匮乏,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下降”,排除A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后的地方城市情况,没有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
10.A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的市易法是专门为了理财而设置的,通过遍置回易库来获取天下之利,这与《周礼》中官府购买滞销货物以促进商旅流通、而非谋求利息的做法相背离,故选A项。]
11.C [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皇权偏安江南的企图,故选C项;当时宋金尚未达成绍兴和议,南宋疆域尚未稳定,武将地位较高,朝廷并未着力构建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A、B两项;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故排除D项。]
12.C [“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是学者观点,“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可以论证学者观点,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崇文兴教渐成风尚,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书院制度和雕版印刷的普及问题,排除A、B两项;仅凭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无法判断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13.B [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只能得出政府救济灾民,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发军费,没有与以前拨发的军费对比,不能得知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项正确;材料更加强调实行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更加强调实行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根据材料“好儒学……捐书州学”可知,彭则与士人交往并捐书等,认可“士”阶层。根据材料“知州认为……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可知知州认可并尊重彭则的做法,对商人的歧视有所减轻。这说明士农工商界限已不如前代泾渭分明,界限被打破,A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彭则捐书于州学,不能说明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治政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小题精炼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权力机构进行程序性分权
B.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C.崇文抑武使枢密院只有统兵权
D.分工明确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北宋名臣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说明宋初政制( )
A.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B.强化了各级机构权力
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引发了严重财政危机
3.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一措施( )
A.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B.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D.通过王安石变法彻底改变
4.关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5.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
记载来源 作者经历 重大事件 故事演变情况
丁谓(966—1037) 《丁晋公谈录》 赵光义北伐失败 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
王曾(978—1038) 《王文正公笔录》 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司马光(1019—1086) 《涑水记闻》 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 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
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
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
7.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8.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地膨胀
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9.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0.在朱熹看来,荆公(王安石)的市易法“便专措置理财,遍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与《周礼》泉府之职大相径庭,是对周公之制“只为天下之货有不售,则商旅滞留而不能行,故以官钱买之……初未尝以此求利息也”的误解。据此可知,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 )
A.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B.未能弥合变法与守成的论争
C.违背了客观的市场规律
D.付诸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11.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13.(2024·江苏高考,3)如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14.(2023·重庆高考,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15.(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