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1.B
2.D [根据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C
4.D [题干中“1247年”“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特别注意“归附”一词,可知吐蕃宗教首领表示接受蒙古政权的管辖,结合1279年元朝一统天下,吐蕃是元朝的一部分,可知西藏在元朝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一部分,故选D项。]
5.D [据图“元朝疆域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和内地一样的行省进行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故选D项;元朝是大一统王朝,并不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行省制的设置遵循犬牙交错原则,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6.A [据题干“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A项;“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不合题意,与题干“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符,排除B项;“扩大统治疆域”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元朝的边疆赋役政策,排除C项;“继承”不合逻辑,应为“革新”,排除D项。]
7.B [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考试科目和内容均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从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到允许并鼓励其参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契丹族对中原文化的逐渐认同和接受,故选B项;虽然契丹人受汉化影响很深,但辽朝依旧保留了尚武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辽朝科举制度参与群体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社会群体的流动性,排除C项;辽朝统治区域在北方,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缓和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项。]
8.C [金人在灭辽、北宋的过程中,提出了“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和“天厌其恶,民不聊生”等口号,用以说明其征伐的正当性。金人以“吊民伐罪”,即以解救百姓疾苦、惩罚有罪之君为名进行征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夏文化中关于君主有道与无道的评价标准,以及对于天命和民生的重视。金人的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其自身的政治利益,但在形式上和语言上却借用了华夏文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显示出华夏认同在当时的北方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命观念,排除A项;“民坠涂炭”“民不聊生”是金灭辽、北宋的借口,不能据此认为“百姓不满辽宋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金灭辽、北宋的借口,并未提及金的国家治理情况,不能得出“金朝注重以德治国”的结论,排除D项。]
9.B [从共同讨论决定到皇帝单独听取奏事,这一变化明显加强了皇帝在决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会宁府的布局(南北中轴线)和宫殿庙宇的名字(如“明德”“武德”“泰和”)来看,金朝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表明金朝在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故选D项。]
11.B [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四川行省对川鄂湘黔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服从宣慰司管辖,这表明元朝对少数民族与内地采取相同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故选B项;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排除A项;川鄂湘黔边地区都属于南方地区,不能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署”(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官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宋元措施主观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3.B [据表格数据可知,御史主要负责监察,元朝御史台在官员人数和品秩方面都高于唐朝,体现了元朝监察官员人数增多,品秩更高,可以更好履行监察职能,反映了从唐到元国家治理趋向严密,故选B项;监察官员人数少不代表唐朝官僚廉洁高效,且材料信息并未明确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监察官员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的贪腐和不作为等,监察官员数量更多不代表官员行政效率低,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并非中枢机构,排除D项。]
14.A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顺帝时,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设立站户,负责供应驿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即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故选A项;“创新”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驿站和站户的设立有利于维护统治,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A [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辽朝都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由“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可以得出,辽朝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家文化全面影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辽朝都城的布局特征,与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6.D [材料重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吏治腐败等信息,故排除B、C两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就这一条信息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所以排除A项。]
17.A [根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体例,C项错误;“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与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无关,且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
18.A [表格显示的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而不同民族的杂居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表格中不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通婚,还有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而华夏文化的扩散更多的代表汉族文化,无法体现少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虽然元代存在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消解,由于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有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差异,所以民族间的隔阂很难消解,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既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就一定存在不同的习俗,虽然不同民族通婚的家庭会存在民族习俗的趋同现象,但并不能说明所有民族间的习俗都趋同,排除D项。]小题精炼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分值:每小题3分,共54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 )
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 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
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
2.“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3.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4.1247年萨迦班智达(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这表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西藏在政治上已与中原连为一体
5.下图是元朝疆域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民族政权并立阻隔东西交通
B.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
C.行省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致
6.《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C.扩大统治疆域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广东惠州调研)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经、词赋等科目,经史、文学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辽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族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辽朝( )
A.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认同
C.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D.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8.(2024·山西晋中二模)金人灭辽、北宋,号称是因为“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宋)天厌其恶,民不聊生”,所以金以“吊民伐罪”的名义用兵,认为承天命、以有道伐无道是共主的职责。这表明( )
A.天命观念逐渐形成 B.百姓不满辽宋统治
C.华夏认同得到发展 D.金朝注重以德治国
9.(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10.(2025·辽宁大连滨城高中联盟高三模拟)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经考古发现,该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记载,会宁府皇城中兴建的宫殿庙宇众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这反映出金朝( )
A.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D.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11.(2025·北京海淀高三期中)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强对川鄂湘黔边地区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辖,“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B.体现了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
C.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局面
12.(2024·湖南娄底三模)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
C.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13.(2024·湖南邵阳二模)以下是唐、元两朝御史台官员对照表(部分),这反映出( )
朝代 官员 唐代 元代
员数 品秩 员数 品秩
御史大夫 1 正三品 2 从一品
御史中丞 2 正四品下 2 正二品
治书侍御史 无 2 正三品
监察御史 15 正八品下 32 正七品
A.唐朝官僚廉洁高效
B.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向严密
C.元朝行政效率低下
D.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完备
14.(2025·广东梅州调研一)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5.(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6.(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17.(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8.(2023·福建高考,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