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朱元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实现权力制衡
2.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宰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3.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4.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5.(2025·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此分析,朱元璋废宰相旨在( )
A.摆脱皇权旁落的现实处境
B.吸取历代小人乱政的教训
C.承袭自古无相的历史传统
D.加强自身的专制集权地位
6.(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明代内阁( )
A.具备可参与决策的职能
B.代表宰相行使行政权力
C.表明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7.(2024·天津一模)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长达28年。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8.(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剿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
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
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
9.(2024·山东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10.(2025·广东莞深金太阳高三联考)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明朝( )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11.(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
民族聚居地区 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 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 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 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12.(2024·湖南A佳教育模拟)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
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13.(2025·山东日照调研)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15.(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6.(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17.(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小题练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C [结合所学可知,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威胁皇权,因此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故选C项;提高效率是结果,不是目的,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宰相,并不是实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
2.D [明成祖设置内阁,内阁取得“票拟”权,但其只有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能的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
3.D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4.A [根据材料“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这反映了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
5.D [材料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的信息反映出朱元璋是从维护明王朝的长久统治,防止小人乱政,加强自身的专制集权地位的角度出发的,故选D项。]
6.D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非法定机构,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内阁的设置是为了维护皇权,即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选D项;材料强调内阁的设置与宰相不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与内阁职能无关,排除A项;内阁并不代表宰相行使行政权力,其权力并非法定,取决于皇帝需要,排除B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依附于皇权,并无中枢机构权力下移的信息,排除C项。]
7.C [据材料“内阁作用巨大……助长了皇帝的惰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明朝宰相制度废除以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逐渐取得“票拟”权,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进行“批红”,因此,明神宗怠政期间,皇帝的政务由内阁承担,这说明内阁发挥了重要的辅政功能,故选C项;内阁始终只是秘书机构而非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内阁并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所学可知,废宰相设内阁说明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但自隋唐三省六部制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机制已经成熟,明神宗在位期间,明朝的中央政权并没有混乱无序,排除D项。]
8.A [据材料“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剿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并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无从得出,排除B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体现在废宰相、设内阁等方面,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两者关系不大,排除C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在明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
9.B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根源于当时面临着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导致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海禁政策是防止国人出海贸易,而海防则是防止外来侵略,二者的对象不同,所以题干所述海防图的涌现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属于海防的对象之一,但当时的海防对象还有日本的倭寇,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10.D [据材料“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可知明代通过封贡与互市密切了蒙古政权与中原政权的联系,促进了东西南北的交流,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故选D项;“解决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治理问题,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鞑靼是独立的蒙古政权,排除C项。]
11.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汉族聚居区、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以及更边远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B项;虽然明朝对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区都进行了管理,但管理措施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排除A项;材料涉及在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进行管理,未提及改土归流,大规模改土归流开始于清朝前期,排除C项;明朝都司卫所是军事机构,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排除D项。]
12.D [大量的军人及其家眷进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不仅增加了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知识,从而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即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虽然移民确实可能带来社会阶层的某种变动,但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大量军人及其家眷迁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重点不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明朝因为这些移民而扩大了其疆域。实际上,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军事驻守,而非直接扩大疆域,排除B项。即使有大量的军事移民进入这些地区,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3.D [据材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告诫后世子孙,不可无故兴兵与四方诸夷征战,体现出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反对无故征伐,力图与四邻友好交往,但友好不代表平等,且据材料“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知,明太祖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非平等的眼光看待四方诸夷,排除A项;朝贡体系中藩属国向宗主国纳贡,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其他国家向明朝纳贡的情况,因此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项;礼法秩序是要通过礼仪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材料仅反映明太祖反对无故兴兵,并未提到任何礼仪规范,排除C项。]
14.D [“宗室藩屏”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员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国家的屏障作用。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类似的举措,他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这明显是对汉高祖刘邦政策的模仿,故D项正确。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即今北京),A项错误。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B项错误。汉朝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错误。]
15.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朝廷注重对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管,这有利于保证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项;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监管并没有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监管,不是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监管不会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互相监督,以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商皆本”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禁止人口流动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该政策的实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
17.A [据材料可知,元朝圣旨开篇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意为靠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采用了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而汉族文臣则润色为“上天眷命”,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这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元朝的圣旨风格,即保留蒙古文化的元素,故A项正确。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且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正统地位无关,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全面吸收了汉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