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C [材料“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是对皇帝政务缠身的描述,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大权独揽,C项正确;材料与君臣关系发生突变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B项;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C [由材料“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可知,乾隆时期君主专制已经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字狱等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大臣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3.A [据“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可得出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的标志,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取消土司世袭制度,强化了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选B项;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不能代表所有边疆隐患的解决,排除C项;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管理,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持续时间长,甚至还攻入了皇宫,说明当时农民对清朝统治有着较多不满,统治危机已经显现,故选B项。]
6.C [由“予之莅政(治理政务),不论巨细……必加改正,而后发出”可得,这本质上说明皇帝对于大事小情都要控制,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选C项;由“一事不谨,则贻四海之忧”“予之莅政(治理政务),不论巨细……必加改正,而后发出”可以表明清初康熙帝勤政爱民,但这是表面上就能看出的,不属于本质问题,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目本质上是强调清初专制皇权的加强,而不是讲奏折制度有待完善,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清初皇权加强是题干材料的本质问题,国家治理的防微杜渐不是实质问题,排除D项。]
7.B [据材料“朝廷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呈皇帝择用”“也可以‘钦差’的身份……汇奏事件”可知,朝廷文武官员的补放任命都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呈皇帝择用,这意味着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军机大臣作为皇帝的亲信,协助皇帝处理这些重要事务,使皇帝能够更直接、更紧密地掌控官员的任免和地方政务,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
8.A [据材料“四拜或五拜”“三跪九叩之礼”“卿”“尔”“奴才”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君尊臣卑等级不断被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深入人心”表达的是某种思想、理论或措施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并且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尊君卑臣观念就逐渐萌生,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9.B [据材料“置云南行省,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可知,元朝通过设立云南行省和推行土司制度,初步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清朝通过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
10.A [据材料信息,清朝颁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则例》等法律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权,提供了边疆治理策略,故选A项;法律条文的颁布并不能确保民族地区的稳定,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扩展了清王朝的版图”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
11.B [由材料“平定西藏郡王叛乱”“订立章程”“至驻藏大臣二员”可知,乾隆帝平定内乱,两次击败外敌入侵,命令驻藏官员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订立章程,这些举措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但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对西藏加强管理,排除A项;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辖权,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在康熙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排除D项。]
13.A [依据材料可知,户部官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的地位已开始下降,“嘉庆七年”是在雍正之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吏治十分混乱”,排除D项。]
14.B [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故A项错误;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不得……混行填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故D项错误。]
15.C [康乾二帝通过狩猎、宴乐、摔跤、拔河等活动,联络蒙古王公,寓绥远于讲武,C项正确;耀兵威于异域是古代外交而非民族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敦教化以厚风俗并非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深意”,排除B项;倡戏剧以娱万民与康乾二帝“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分,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较小,所以排除A、C、D三项。]小题精炼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康熙起居注》记载,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君臣关系发生突变
B.国家疆域扩大事务繁多
C.皇帝大权独揽政务繁忙
D.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
2.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曾说:“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句话本质上反映出(  )
A.地方治理得以强化 B.思想文化控制严密
C.专制君主乾纲独断 D.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这一制度(  )
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
B.解决了西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C.确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无上的地位
D.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
4.自雍正时起,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5.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统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5·浙江A9协作体联考)康熙皇帝说:“昔人每曰: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亲细务(琐碎具体事务)。予心殊不谓然。一事不谨,则贻四海之忧……故予之莅政(治理政务),不论巨细,即奏章之内,有一讹字,必加改正,而后发出。”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清朝统治者勤政爱民 B.清朝奏折制有待完善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国家治理需防微杜渐
7.(2025·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三期中)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后,朝廷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各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下至驻防将军、都统等的补放任命,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军机大臣也可以“钦差”的身份,检查或处理地方政务,稽查各省、各部院之汇奏事件。这表明(  )
A.行政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C.中央提高治理地方的效能
D.军机处独揽国家的行政权
8.(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大臣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
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
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9.(2025·江西多校联考高三期中)1274年,元朝置云南行省,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1726年,鄂尔泰开始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这些举措(  )
A.开创了中国的行省制度
B.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C.是云南纳入中国的标志
D.实现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一体化
10.(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清朝颁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则例》等法律条例。这一系列法律条例(  )
A.提供了边疆治理策略
B.确保了民族地区稳定
C.拓展了清王朝的版图
D.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
11.(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以下是乾隆时期关于西藏问题的谕令。这些谕令,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乾隆十五年(1750) 平定西藏郡王叛乱后,废除郡王制,乾隆谕令:“凡卫藏事务,皆命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裁决。”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在第一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成都将军、驻藏办事副都统鄂辉等,“妥办定边事宜”,订立章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在第二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至驻藏大臣二员,向俱驻劄前藏,于后藏事务鞭长莫及。嗣后应分驻一员,以资弹压。”
A.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效果
B.清前期经略边疆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统一
C.朝廷派遣驻藏大臣的情况
D.中央政府首次明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3.(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14.(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15.(2023·重庆高考,6)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16.(2022·辽宁高考,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交融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