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4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4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C [据材料“……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卖鱼、果、蔬菜、鸟凫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可知谭晓因采用了雇佣劳动,且种植经营多样化,收入可观。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雇佣劳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土地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只是现象,未反映出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2.B [根据材料“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经济作物品种增多,农民除农业外还经营着其他副业,B项正确。]
3.C [依据材料“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和工商业市镇,排除A、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4.A [根据材料“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可知,只要具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
5.A 6.D
7.D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650年到1850年,清朝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这说明人地矛盾尖锐,即生存资源分配压力增大,故选D项;结合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力并未得到根本提高,“根本”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所见为人地关系,并不能得出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上升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无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信息,排除C项。]
8.A [据材料“以商贾兴学”,可知富商大贾设立学校,教授子弟,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A项;早在明清前,儒学教育已经普及到基层,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是资本渗透,排除C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影响并未减弱,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颜元提出,读书需要能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算真正掌握了学问,学问需要在真正有事的时候运用自如才能让人信服,这反映了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注重实用、务实的精神,体现出倡导“经世致用”,故选D项;“格物致知”是强调通过实践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和真理的一种方法和态度,排除A项;“丰富了传统儒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不属于早期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
10.C [明末清初,李渔在南京不仅从事戏曲、传奇的写作,还涉及印刻和销售业务,并且他还组织了“家班女戏”进行巡演。李渔从事的印刻和销售业务明显与商品经济有关,而他的“家班女戏”巡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戏曲的接受程度和观念变化,故选C项;史料中主要涉及李渔从事商业和戏曲活动,并没有提到政治变革或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史料内容虽然与戏曲艺术相关,但“国民素质”的说法较为宽泛,且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国民素质,排除B项;世俗文化看似与戏曲有所关联,但史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主流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
11.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起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传教士和其他途径传入中国的过程。康熙帝本人对科学和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推动西方知识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康熙帝不仅学习了《几何原本》,还研究了许多其他西方的科学著作,涉及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学等领域,这反映出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故选C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白银在社会上普遍流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白银货币化出现,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选C项。]
13.C [在古代,马主要用于军事,牛主要用于农业耕作。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分立,马是重要的战争资源;元朝时更是主要通过战马来进行征服,拓展了广阔的疆域,直至明清实现了王朝的大一统。与宋元相比,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更稳定,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牛是农耕的主要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它与军事资源关联不大,排除A项;在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小农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会促使马和牛同样受到重视,而不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好穿丝绸……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着丝绸,服饰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反映了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故选A项。江南丝织业高度繁荣需要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生产和销售的相关信息佐证,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读书人穿着华美,不能说明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C项误读材料,排除。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D项时空错乱,排除。]
15.A [清代农村租佃关系盛行,使得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以通过租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引证的材料表明,这些农民可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们可以通过租佃土地延续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而生存,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的盛行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和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清朝时期,在租佃关系下,地主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佃农向地主支付租金,这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D项错误。]
1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必1教材正文: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可知,私商不顾风险也要带回白银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D项正确。明朝中期,朝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抗倭,在连续重创倭寇之后,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排除A项。当时的白银来自欧洲、美洲与日本等地,材料并没有数据能够证明白银主要来自日本,排除B项;海上商业贸易发达与“海禁”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17.D [根据题干信息“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风俗华丽,已入骨髓”等可知,明朝时杭州商业活动比较发达,这反映了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南方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但是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明朝时户籍管理使用黄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而非混乱,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业资本集聚明显,但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繁荣,排除C项。]小题精炼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记载,明朝常熟人谭晓因“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田地,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塍,“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开挖出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卖鱼、果、蔬菜、鸟凫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导致百姓生活贫困
B.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雇佣劳动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土地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
2.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当地(  )
A.耕作技术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
C.农业人口过剩 D.垦田面积增加
3.《明神宗实录》描述了17世纪初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早期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4.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又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其意在(  )
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平等和叛逆精神
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  )
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
B.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
C.代表资产阶级的理想诉求
D.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6.从明朝后期起,利玛窦等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明朝一些士大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书籍。这说明(  )
A.统治者决心变革落后的社会现状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被彻底否定
D.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
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
A.农业生产力得到根本提高
B.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上升
C.人口迁移和流动不断下降
D.生存资源分配压力增大
8.(2025·浙江志成联盟高三摸底)明清时期,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以商贾兴学”的现象,如徽州等地设立义塾,教授子弟。这反映出(  )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儒学教育普及到基层
C.商业资本开始渗入农村
D.科举制度影响减弱
9.(2024·福建莆田模拟)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这些观点(  )
A.体现“格物致知”理念   B.丰富了传统儒学
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10.(2024·河北唐山三模)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他还组成了“家班女戏”,自编自导剧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该史料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治变革与阶层流动
B.戏曲艺术与国民素质
C.商品经济与社会观念
D.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
11.(2024·江西吉安六校联考)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
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
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
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12.(2025·云南保山高三期中)《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这些作品(  )
A.真实再现明清时期白银的货币化
B.反映了明清时期市民文化的繁荣
C.可以佐证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4·山东高考,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14.(2024·浙江1月选考,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15.(2024·新课标卷,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16.(2024·甘肃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17.(2024·广东高考,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