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15 两次鸦片战争
1.A [材料图片可用来分析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走私鸦片引起中国开始进行禁烟运动,这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鸦片战争过程涉及中国抗击英军侵略的场景,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鸦片战争与近代化属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图片没有体现,D项错误。]
2.A [据材料“腐化了……人底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及所学可知,英国人马尔丁明确指出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是毒品,不仅毁坏了中国人的精神,还毒杀了中国人的身体,由此可知马尔丁指出了当时的鸦片贸易对中国人的伤害,故选A项。]
3.A [据材料“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857年,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战争借口站不住脚,说明中国的反抗是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A项正确。]
4.D [民众的自发抵抗体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民众的抵抗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有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可知,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并非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比如义和团运动就遭到了镇压,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D [根据材料“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可知,在“贸易及海面各款”依旧可行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应该严格遵守,这说明清政府拒绝修约具有合理性,故选D项;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是平等的,排除A项;《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损害了国家权益,清政府的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美两国应该共同遵守《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的规定,且中国关税自主权在《南京条约》中就已经遭到破坏,排除C项。]
6.B [据材料“1839年9月……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而英国一些城市的商会都敦促政府对中国进行反击,且以商会为主体现了其想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商业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等,这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目的和性质,故选B项;材料强调各个城市商会的行为,并未体现政府的回应,无从得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英国商会向议会递交请愿书,但主要是敦促政府,并未强调议会的作用,排除C项;制造舆论应该面向民众,而不是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敦促政府,且材料并未说明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7.D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君臣认为让英人到广州商谈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这体现了清朝的“天朝上国”观念,广州是闭关自守政策下唯一与外国人进行外交商贸活动的地方,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清朝外交活动,故选D项]
8.C [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时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诸多史实说明时人缺乏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等国家主权意识,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逐渐打开了国门,如五口通商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属于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条约,并不属于“国际公法”,排除B项;题干着重点在于叙述时人对《南京条约》相关规定的看法和认识,并不在于“践诺”条约相关规定,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研究西北边疆的著作大量出现,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北边防和疆域的关注和重视,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渗透,排除A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发生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被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先进人士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积极翻译和介绍西方经济学著作,试图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来振兴国家,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经济学著作的引入是为了救亡图存,且此时主要为西学东渐,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入为主,排除A项;当时学习西方的观念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底层民众了解不多,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排除D项。]
11.A [自由贸易原则并不适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鸦片,即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故①正确;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故②正确;此观点相当于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为是由商品种类决定的偶然行为,这并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即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③正确;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A [据材料可知,当清廷提出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时,浙江巡抚等人持不同意见,最后此事搁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官员对世界大势了解不清,没有认识到建造新式兵船的重要性,说明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了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央与地方在是否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方面的分歧,并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故B项排除;中体西用思想是指在不触动封建专制与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这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于造船的意见分歧,并非强调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排除。]
13.D [据材料“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咸使知悉”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的惯例,而且条约规定清廷上下都要熟悉条约内容,这说明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故选D项。]
14.B [据材料可知,英国对华贸易额始终是进口远大于出口,使得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逐渐增加,不能满足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加速了列强对华的进一步侵略,直接导致了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故选B项;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以夷制夷的主张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魏源提出,不是材料中事件的结果,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小题精炼15 两次鸦片战争
(分值: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鸦片战争的过程
C.鸦片战争与近代化 D.鸦片战争的结果
2.当时(鸦片战争前)英国人马尔丁说:“鸦片贩卖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而充当凶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杀的华人,就彼此竞争,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马尔丁指出了当时的鸦片贸易( )
A.对中国人的伤害
B.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C.已经实现合法化
D.遭到英国政府的反对
3.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 )
A.说明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
B.指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
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冲突
D.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 )
A.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C.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5.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史料可以说明( )
A.中美两国可以平等贸易
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权益
C.中国关税自主权遭破坏
D.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合理性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议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及布里斯脱等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
A.证明英国政府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能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佐证
C.表明英国议会在发动战争上作用突出
D.说明英国商会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7.(2025·湖南长沙一模)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这反映了( )
A.清廷维护主权意识强烈
B.英国积极配合外交谈判
C.督抚官员干预对外决策
D.天朝观念影响外交活动
8.(2024·湘豫名校联考三模)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鸦片战争后的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且因“香港在被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故“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 )
A.固守传统外交政策 B.积极履行国际公法
C.国家主权意识淡漠 D.践诺条约相关规定
9.(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鸦片战争后,研究西北边疆的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受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影响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D.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近代化发展
10.(2024·山东德州三模)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1.(2023·北京高考,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辽宁高考,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3.(2023·河北高考,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14.(2023·天津高考,5)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 )
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
(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对华贸易额 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
出品 进口
1850 157.4 584.9 6.1
1853 175.0 825.6 57.9
1855 127.8 1 066.4 139.1
1856 221.6 1 065.2 321.9
A.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B.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
C.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
D.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