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6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6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追,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B.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
C.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
D.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2.“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由材料可知,洋务新政的目的在于(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自强”“求富”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3.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
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4.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指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据此可知,在左宗棠看来(  )
A.新疆防务和东部海防同等的重要
B.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复新疆
C.收复新疆关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D.新疆建省是渡过危机的关键
5.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
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C.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5·重庆高三期中)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自强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
7.(2024·江苏南京二模)晚清湘籍官僚集团崛起有着显著的职场“雁阵效应”,湘军集团官至督抚者达27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这(  )
A.说明了中央权力下移 B.导致了洋务运动速败
C.摧毁了封建统治根基 D.造就了军阀割据局面
8.(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下表为京师同文馆五年课程表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清政府(  )
时间 课程内容
首年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年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放弃中体西用主张 B.准备进行制度变革
C.重视西方科技成就 D.面临严重外来威胁
9.(2025·山西晋中联考)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部就法国侵略越南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观点(如下表)的争论。这反映出(  )
观点 代表人物 简介
援越抗法 张之洞 今日事势,不防不可,欲防不能。非庇属国,无以为固吾圉之计,非扬兵威,无以为议条约之资。
弃越自守 李鸿章 若陈师远出,而(法)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祸连接,防不胜防……盖使越为法并,则边患伏于将来;我与法争,则兵端开于俄顷。其利害轻重,较然可睹
A.国力衰弱影响边疆危机的处理
B.清廷内部国家主权意识差异明显
C.宗藩体系制约国防战略的制定
D.中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已丧失
10.(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
A.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让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
11.(2024·湖南名校联盟联考)《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上折提议“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其实力相助”。此后,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军退离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最终重回中国怀抱。为了酬谢,奕?奏请清廷赏给三国使节“宝星”以示嘉奖。这一事件(  )
A.说明清廷未改变天朝上国思想
B.反映清政府深谙近代外交
C.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策略的调整
D.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13.(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14.(2024·黑、吉、辽高考,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15.(2024·广东高考,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欲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小题练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B [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天下人同耕天下田,且不交税的思想并未得到贯彻执行,后期实行税收政策,体现了其早期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行,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全盛时期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且其提出的口号得到了民众响应,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排除C项;近代中国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且材料内容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状况,排除D项。]
2.B [根据题干内容中“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可知洋务新政的目的在于“自强”和“求富”,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洋务新政的“内容”,而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洋务派开展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题干中的“剿发逆”指的是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但这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发展以及近代产业工人数量的增加,体现了洋务运动这种自救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包括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动,反映了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故选D项。]
4.C [据材料可知,左宗棠认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因为收复新疆关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说明新疆防务和东部海防同等的重要,排除A项;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复新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新疆建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实力大跌,无法维系宗藩体系,反之,东亚地区日本等国逐渐崛起,宗藩体系走向崩溃,说明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故选C项。]
6.B [据材料“在《资政新篇》中讲到学习西方”“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向西方学习,与西方竞争,反映出民族自强意识,故选B项。]
7.A [据材料“晚清湘籍官僚集团崛起”“雁阵效应”“湘军集团官至督抚者达27人”“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央权威逐渐减弱,汉族地主、地方势力逐渐崛起,湘籍官僚集团掌握军队、占据地方要职,集团化的势力不断强化,说明中央权力不断下移,故选A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地方势力的崛起会动摇封建统治根基,但并没有“摧毁”,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地方势力的情况,并且材料表明中央式微,但并没有导致“军阀割据”,清政府仍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排除D项。]
8.C [从课程表可以看出,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中引入了数学、物理、化学、航海、地理等多个领域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这表明清政府对西方科技成就的认可和重视,故选C项;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课程表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内容,并无制度方面的信息,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准备进行制度变革的结论,排除B项;单凭京师同文馆中的课程表所讲授内容,无法看出当时清政府是否面临严重的外来威胁,D项无法从题干信息得出,排除。]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法国相比,清廷国力较弱,就法国侵略越南的这一事件,清政府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是否与法国开战,清廷的决策十分慎重,故选A项;“国家主权意识差异明显”不合史实,“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都主张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项;“制定”不合题意,应为“决策”,排除C项;“主导地位已丧失”不合题意,与材料“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之争相悖,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战败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
11.C [据材料“为了酬谢,奕?奏请清廷赏给三国使节‘宝星’以示嘉奖”可知,清政府希望通过对使节的嘉奖与三国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是一种外交策略的积极调整,故选C项;嘉奖三国使节一事,说明清廷已经改变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项;仅从嘉奖三国使节一事,无法反映清政府深谙近代外交,排除B项;晚清中国国际地位一直很低,且从嘉奖三国使节一事也不能说明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农民阶级)赞美洪秀全,清廷(地主阶级)丑化洪秀全,革命党人(民族资产阶级)美化洪秀全,反映了不同阶级由于立场不同,对洪秀全形象的描述存在差异,故选C项。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人物的多面性,排除B项。三方对洪秀全的描述都侧重于外在形象,排除D项。]
13.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官督商办”经营管理模式下,李鸿章给予轮船招商局多种特权和便利,使其“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实力匹敌洋商,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方扶助对其经营的积极影响,没有体现弊端,故排除B项;“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并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专意谋取贴补”,且“专意”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官方扶助使轮船招商局“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不等于其享有垄断特权,且据所学可知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4.C [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义塾,教授汉文,目的是让民众略识字义,征收用的券票也是汉字居中,旁边注释回文,让百姓更易理解。这些做法表明左宗棠想通过在新疆推行汉语教育,增强当地民众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家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仅提到券票上汉文居中,未提及新疆税收制度的改革,故A项错误。改进教育方法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具体措施,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左宗棠的建议主要是在新疆推行汉语,在券票中用双语(汉文和回文),与社会风尚无关,故D项错误。]
15.A [按国际惯例,中国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应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但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以法文为正”,这是强权下的产物,而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晚清政府未能“有效”遏制边疆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