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C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从思想理论层面以及孔子改制的角度宣扬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反对变法的观念,C项正确;这两部著作尊奉孔子,并没有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这两部著作并未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的是“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排除D项。故选C项。]
2.B [依据材料“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可知这世事的变化,人们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强行将其定义为时势,时势已然形成,即使圣人也无能为力。“即如今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日本的侵略,国家如此境况,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反映作者要求顺应世界潮流而变,B项正确。]
3.C [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知,光绪帝在维新变法期间,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同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改革,说明光绪帝是既要维新又要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C项正确。]
4.C [根据“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力量,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由此迫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的认识,即瓜分中国的计划不可能成功,并没有体现义和团延缓中国半封建化进程、具有盲目排外思想和显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5.D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向中国挑衅被击毙,却建立“克林德碑”向德国谢罪,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保卫和平碑”,以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其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故选D项;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无法体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排除A项;1952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B项;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指鸦片战争后,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A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体现出了清政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A项正确;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并未割地,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并未完全成为傀儡,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民心得失情况,故D项错误。]
7.B [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并且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在国家危亡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强调民族意识,这反映了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觉醒和对民族身份的重视,故选B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灭洋”主题始终是不变的,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中帝国主义一直是斗争对象,一直在进行反帝反侵略,这说明义和团运动朴素民族主义情绪浓厚,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中只是义和团在盲目排外,抵制西方,并不能代表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列强侵华手段发生变化”指的是列强侵华由直接侵华到间接侵华、以华制华,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9.B [据材料“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对地方督抚强势要求,一面又摆出委婉语气,表明晚清中央权势减弱,对地方控制减弱,产生了严重的中央集权危机,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与东南督抚的关系,虽涉及八国联军侵华,但并未强调反侵略斗争的方式,而是强调清政府与地方督抚的相处方式,排除A项;材料“勿再迟疑观望”表明清政府并未对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正义性存在迟疑,只是对地方督抚的态度有所变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地方大员负责部分外交事务,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对东南督抚的态度,不体现其要求他们负责外交事务,无从体现“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排除D项。]
10.B [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承认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使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自然而然开放通商口岸就失去了意义,故选B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清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条约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处于缓慢发展过程中,“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虽然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用来解释《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的原因,排除D项。]
11.D [据材料信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在外债使用上的特点:赔款或由赔款转化为外债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外交和内政上的困境;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以及各种实业的投资表明晚清政府在努力加强国防和发展经济,但仍然需要依赖外债;行政经费的使用也表明晚清政府在财政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总的来说,晚清政府在外债使用上的特点反映了其半殖民地特征,即在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内政上面临各种困境,需要依赖外债来维持统治和发展,故选D项。]
12.D [根据材料分析,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新在使用资本主义的营运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趋向近代化,但又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由此可推知,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绅商阻碍社会转型,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材料反映传统社会阶级结构遭到冲击,并未体现“被颠覆”,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陈宝箴赞同并推行变法改革。他之所以“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主要是因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会导致守旧派更大的阻挠。因此,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根据“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他并未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且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之间矛盾尖锐,也不可能“合流”,A项错误;作为清政府地方巡抚的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对于“中体西用”思想有一定突破,但“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中体”,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对变法理论中“康学”的态度,并非是“彻底否定”,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爱国团体成立,它们宣传民权观念,传播维新思想,不同于之前学习“器物”的救亡运动,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救亡路径的求新,故选B项;这些团体是民间团体,并没有掌握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下移无关,排除A项;其中部分团体主张维新变法,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此时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完成社会转型,排除D项。]
15.D [材料“1899年”“《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乐购者……几于四海风行”表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借鉴外国兴衰探索救亡道路,故选D项。根据材料“1899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已不是“师夷之长技”即学习西方器物的阶段,而是学习西方制度的阶段,排除A项;“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打击了新学传播,排除C项。]
16.A [由材料可知,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戒”。由此可知,顺天和山西的做法是为了继续进行科举考试的变通之举,故选A项。晚清财政危机一直存在,并未导致材料中罕见现象的出现,排除B项。清末新政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与材料现象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合闱现象无关,排除D项。]小题精炼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则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著作(  )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C.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D.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2.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即如今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他意在强调(  )
A.变革思想的重要性 B.要顺应世界潮流而变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传统儒家思想的弊端
3.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表明光绪帝(  )
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
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
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
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
4.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
B.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C.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
D.显示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5.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 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6.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  )
A.以主权换治权 B.主动赔款割地
C.甘心做傀儡 D.失去民心民意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广东汕头二模)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  )
A.维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B.国家危亡促进国人觉醒
C.三民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近代报刊引领思想变革
8.(2025·陕西渭南咸林中学模拟)义和团运动提出“灭洋教,杀洋人,我们不怕拿破仑”。无论是前期的“扶清灭洋”,还是后期的“扫清灭洋”,对于义和团运动而言,“灭洋”主题始终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当时(  )
A.朴素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B.抵制西方文化成为国人的共识
C.列强侵华手段发生变化
D.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9.(2024·山东济南联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
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
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10.(2024·辽宁锦州一模)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11.(2024·贵州贵阳二模)下表为清政府1853—1911年的外债用途分类表。对表格数据分析合理的是(  )
(单位:两)
债务用途 债次 债额 占总额的%
镇压农民起义和革命 35 16 949 265.62 1
赔款或由赔款转化为外债 6 793 883 340 61
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 23 79 501 078.99 6
各种实业 85 374 560 965.7 29
行政经费 59 40 993 647.2 3
合计 208 1 305 888 297 100
A.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B.清政府财政主权已完全丧失
C.镇压革命是清政府的中心任务
D.晚清政府半殖民地特征显著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全国甲卷,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3.(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4.(2023·天津高考,6)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15.(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6.(2023·湖南高考,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