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5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39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报告中提道: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据此推知,赫鲁晓夫(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C.确立对农业领域的领导
D.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
2.下表是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0.25% 6.45% 4.95%
A.忽视科技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政治改革失败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协商和联合执政,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这场改革( )
A.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B.是东欧国家独立发展的尝试
C.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4.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这表明,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
A.突破苏联模式对经济的束缚
B.有效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
C.受苏联“新经济体制”影响
D.推动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5.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全面推行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河北保定一模)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7.(2024·江苏如皋二模)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苏联缩减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但从1968年扼杀“布拉格之春”以后,改革重心变为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主持改革的柯西金也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应当用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这反映苏联改革( )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B.吸取东欧改革失败教训
C.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D.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8.(2024·广西南宁一模)下表为苏联部分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与各种投入指标的平均增长速度情况表(%)。据表可知,苏联( )
国民收入 固定生产基金投入 基金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
1961—1965 5.7 9.7 -0.7 3.9
1966—1970 7.2 8.2 -0.9 5.5
1971—1975 5.7 8.7 -2.8 4.1
1976—1980 4.2 6.8 -2.7 3.2
1981—1985 3.6 6.4 -2.9 3.1
A.制度优势得到体现 B.经济增长存在隐患
C.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9.(2024·广东广州联考)根据下表可知,苏联( )
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10.(2025·安徽皖南八校开学摸底)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颁布《行动纲领》并强调,“生产结构必须多样化,就像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服务领域中可以有“小私有企业”的地位,因为“同世界市场长期隔绝,已使国内价格结构和国际价格脱节”。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B.借鉴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C.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D.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11.(2024·河南联考复习模拟考试)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德国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2·河北高考,15)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13.(2022·重庆高考,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小题练5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B [据材料“注意减少……比美国多得多”可知,赫鲁晓夫强调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很多,说明他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故选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排除A项;“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说明正在改进领导,而非确立,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和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有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项正确;苏联由于争霸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年均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在增长,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项排除;政治改革失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此时未涉及,C项排除。]
3.B [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社会改革,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部分国家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题干和所学可知,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改革是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失败,B项正确。]
4.D [据材料可知,当时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其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D项正确。]
5.D
6.D [苏联的工业管理新举措给企业经营活动较大的余地,促进技术改造,给予科技人员必要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故选D项;材料所述改革措施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而非具有盲目性,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改革举措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苏联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因此“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
7.D [据材料“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柯西金的改革坚持强化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这带有苏联模式的典型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映出苏联改革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故选D项;柯西金的改革没有放弃苏联传统模式,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激烈动荡,东欧改革失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不是柯西金改革造成的,排除C项。]
8.B [据题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固定生产基金投入高于国民收入,但基金产出率呈负增长,且劳动生产率呈下降态势,说明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苏联仍是粗放型发展,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较为落后,由于科技进步缓慢,苏联后期集约化战略收效甚微,苏联经济增长存在隐患,故选B项。]
9.C [据材料可知,1950—1985年,苏联出口商品中,燃料和电力占比不断上升,且在1985年达到52.7%,远超其他出口商品的占比,故选C项;“扭转了”不合史实、题意,二战后苏联仍然将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排除A项;“改善了国内民生”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相悖,排除B项;“提高生产效益”不合史实、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状态,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张生产结构多样化,承认小私有企业的地位,并强调国内价格结构与国际价格脱节的问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可以判断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当时是在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D项;虽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了改革措施,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开辟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借鉴了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改革措施并未表明他们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排除C项。]
11.C [依据材料中“20世纪后二十年”可知大致在1980年之后,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时期也是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挫折指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A、B项最后均失败,属于挫折而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新开辟的道路,排除。D项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排除。C项属于20世纪后二十年社会主义事业新开辟的道路,故选C项。]
12.D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且二战后,苏联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对落后,苏联之所以“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其目的是在“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与美国相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苏联为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了与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苏联共享了一部分最新科研成果,这是苏联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B项;1948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C项。]
13.D [从“1972年”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处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为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向民众提供更高的福利,引导政策的执行。此时期国际关系特点是“苏攻美守”,苏联改革的特点是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重视军工业。A选项“改善人民生活”,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目的还是在于发展重工业,排除。“促进经济发展”并非此题讨论的重点,排除B选项。“引进西方技术”在题干信息当中并未提及,排除C选项。D选项与题干主体信息契合,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