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3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它展现了原始社会( )
A.人类依靠渔猎为生 B.原始农业收割场景
C.男性从事生产劳动 D.农业分工开始出现
2.观察下方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文化与文明交融 B.生产方式的进步
C.国家机关的建立 D.人口跨区域流动
3.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 )
A.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B.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
C.希腊文明缺乏文献的记载
D.民众深受统治者压迫
4.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而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据此推断,古代文明( )
A.面临相同困境 B.起源的多元性
C.在交流中传承 D.存在趋同现象
5.埃及的历史铭文记载: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些记载表明,古埃及( )
A.已经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是政教合一的古老帝国
C.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重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6.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口为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变成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 )
A.体现人祖同源,社会人人平等
B.易导致阶层的分化,造成社会矛盾
C.利于阶层认同,促进和谐交往
D.是等级制度的根源,影响社会稳定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据统计,在两河流域南部有农村112个,小镇10个,小城1个。这些现象表明两河流域( )
A.已迈入文明的门槛 B.社会分工非常发达
C.手工生产世界领先 D.形成政治权力中心
8.(2024·山东日照三模)《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规定。法典的显著特点是它几乎没有留下解释的余地,概述了对各种违法行为的精确处罚。这一特点表明《汉谟拉比法典》致力于( )
A.确保司法适用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B.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
C.突出体现法律制定者的主观意志
D.集中权力以维护庞大帝国的统一
9.(2025·山东齐鲁名校联盟开学考试)下图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 B.区域文明交流
C.文明形态一致 D.宗教信仰相同
10.(2024·江西南昌三模)涅伽达文化Ⅰ(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的遗址已发现有居住地和墓地,居住地筑有防御工事,墓穴已有充裕简陋之别。1546号墓出土了一块陶罐破片,罐标上是一间带有圆顶的房子,顶上栖息着一只小鸟,小鸟是隼鹰神荷鲁斯的粗略形象,荷鲁斯是法老时代国王的保护神。据此可知,涅伽达文化Ⅰ时代埃及地区( )
A.初步实现统一 B.国王权威至高无上
C.国家权力萌芽 D.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11.(2025·湖北省名校联盟联考)下图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推断( )
A.文字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B.自然环境决定文字的发展状况
C.内陆文明更有利于文字的传承
D.文明发展呈现相似性与多样性
12.(2024·河南名校联盟三模)公元前11世纪,雅典废除了王政,设立终身执政官,随后又以十年一届的任期取代终身制。公元前682年又改为一年一届,并使执政官的人数增加为多人。公元前594年,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实际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从这一历程可看出雅典( )
A.公民的权利范围不断扩大
B.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公民的法律地位趋于平等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充满曲折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4·北京高考,11)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3·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5.(2023·福建高考,12)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如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16.(2023·重庆高考,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17.(2023·天津高考,10)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小题练3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B [据材料图片可知,人们在土地上集体劳动,展现了原始农业收割场景,故选B项;材料图片中人类手中并未见狩猎工具,不能说明以渔猎为生,排除A项;材料图片中性别信息不明显,排除C项;材料图片是人类集体劳动的场景,不能说明农业分工,排除D项。]
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进步,B项正确。]
3.A [根据“统治者”“宗教仪式”“奉献产品的民众”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美尔人中出现了等级层次和宗教、赋税等类似内容,说明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选A项。]
4.C [据材料可知,古代希伯来人、古代希腊人、苏美尔人都有关于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的故事,这一故事的最早版本在苏美尔人泥板上,说明希伯来人和希腊人不是故事的原创民族,是借鉴了别人的文化成果,C项正确。]
5.C [根据材料,法老作为王权代表,被视为神灵和法律来源,并能代表威令、认知和正义,可见古埃及的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埃及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材料只说法老被视为神,没有提到宗教在埃及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铭文无法体现出古埃及重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排除D项。]
6.B [据材料“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口为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可知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故选B项;种姓制度强调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不平等,排除A项;种姓制度造成阶层差异,不能促进和谐交往,排除C项;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源是经济方面,并不是创世观念,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出现了新的灌溉技术、铜器制作和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出现。这些现象都是文明发展的标志,说明两河流域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故选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铜器和陶器的制作,但并未明确表明社会分工已经达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B项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完全吻合,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两河流域的手工生产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因此不能断定其“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城市和农村的出现,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政治权力中心的形成,排除D项。]
8.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各方面的制度都作了详细规定,显著特点是它几乎没有留下解释的余地,概述了对各种违法行为的精确处罚,这就意味着面对有关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条文进行处理,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致力于确保司法适用的公平性和一致性,故选A项。]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印度、古希腊与美洲玛雅文明中的人物形象,存在一些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区域之间的文明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些相似性,故选B项。]
10.C [墓中出土的陶罐破片上的图案,表现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是法老时代国王的保护神荷鲁斯的形象。这说明在涅伽达文化Ⅰ时代,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信仰,并且这种信仰和国王有关,这可以视为国家权力的萌芽,故选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与材料“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不符,排除A项;虽然荷鲁斯是法老时代国王的保护神,但仅凭一个荷鲁斯的象征,并不能证明国王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B项;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仅通过材料信息不能证明埃及已经迈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
11.D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文明在文字发展上既有相似之处(如都出现了各自的文字系统),也有各自的特征(如文字类型、形态、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这种相似性与多样性的并存正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故选D项。]
12.B [材料表明,雅典民主制经历了“终身执政官”“任期取代终身制”“执政官的人数增加”“四百人议事会”等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逐步扩大公民的参与范围和政治权利,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公民权利的扩大以及法律地位的平等,排除A、C项;公元前11世纪,雅典废除了王政,此后就不再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了,排除D项。]
13.B [从书信中提到的征收物品来看,有椰枣、谷物、芝麻等农产品,也有皮毛服装等手工业品,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行业种类是多样的,故①正确。书信中明确提到了征收谷物、清理运河便于灌溉等指令,这些都是直接关联到农业生产的,这反映出古巴比伦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②正确。从书信的内容来看,国王是在命令地方总督进行各种征收和管理活动,这并不能说明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所有。实际上,这些资源仍然是国家的,总督只是被授权进行管理和征收,故③错误。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直接看出,国王汉谟拉比通过给地方总督写泥版书信的方式来处理国家事务,包括经济、军事、司法等多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4.B [从材料信息可知,法典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的西亚,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此时西亚处于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材料中的规定为汉谟拉比即位后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内容,“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破坏我的创制”,体现出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亚述帝国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埃及属于北非,均错误,排除A、C、D项。]
15.C [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这说明古代西亚文化特别强调人的力量,以夸张的形象来反映这一点,所以上述文本与实物的一致性可以用来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故选C项;《吉尔伽美什》中对主人公的描写先于亚述王宫遗址中的浮雕而存在,所以无法说明史诗的描写依据亚述王宫遗址的浮雕,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属于文学作品,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属于艺术作品,其形象都具有夸张性,且并不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二者并不能互证,无法得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的结论,排除B项;由“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应该不同,所以不能得出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的结论,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信众如欲获得最后的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意为知识)的婆罗门那里”,而是要向负责文化教育的僧侣贵族——婆罗门学习,该条文要求信徒遵奉婆罗门和高种姓群体,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的地位,A项正确;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并没有革新教育体制,排除B项;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并没有打破种姓制度隔阂,排除C项;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宣扬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故选D项;材料意在说明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基于现实需要,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