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34中古时期的亚洲(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34中古时期的亚洲(含解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34 中古时期的亚洲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伊拉克;其三,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都城,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这反映出《一千零一夜》(  )
A.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B.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
C.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D.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
2.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整体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3.有史家指出:有关锁国的利弊,一方面,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民不断探索的精神。据此推断该史家(  )
A.批评日本的锁国政策
B.赞许日本的锁国政策
C.客观分析日本的锁国政策
D.为日本的锁国政策感到惋惜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4.(2024·云南昆明二模)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古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5.(2024·湖南大联考一模)7世纪至8世纪时,阿拉伯人多次向外发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扩张而非宗教的扩张。由于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基于财政考量,阿拉伯人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这种做法(  )
A.反映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B.有利于商贸交流的环境
C.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D.激化了境内的民族矛盾
6.(2024·江西上饶二模)关于阿拉伯帝国文明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启后”理解正确的是,阿拉伯文化(  )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B.融合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C.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D.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分水岭
7.(2025·甘肃白银测试)奥斯曼帝国境内除了行省外,还有享有特权的地区、属国,例如,欧洲的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是公国(封建制自治国家),门的内哥罗是一个神权政治的公国,拉古萨是共和国,阿索斯是一个基督教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出现这一政治状况的重要背景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罗马帝国传统的延续
C.苏丹制度的实施
D.民族宗教因素的复杂
8.(2024·河南二十名校质检)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布尔萨城,各地商人聚集,货物堆积,有来自波斯的丝绸商队,也有来自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甚至还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这主要得益于(  )
A.奥斯曼帝国国力的强盛
B.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C.阿拉伯统治者鼓励商贸
D.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9.(2024·江苏南通三模)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
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
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国的一手资料
10.(2025·山东青岛调研)至德里苏丹国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教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B.印度教徒在社会上占主导
C.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融合
D.采取宗教压迫与歧视政策
11.(2024·江西南昌三模)646年元旦,日本颁布《改新诏书》,废弃氏姓贵族的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649年,制定“八省百官”制。有学者认为“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据此可推知,大化改新(  )
A.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B.削弱了幕府的统治
C.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2.(2025·广东珠海测试)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存在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且始终以“朝臣”自称。幕府将军这些做法意在(  )
A.捍卫贵族世袭秩序 B.提高武士阶层地位
C.维系统治的合法性 D.震慑封建割据势力
13.(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日本大化改新期间,贵族奴隶主的屯仓、田庄一律被收归国家所有,变成公地。同时,国家赐给大夫以上官僚贵族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称为“食封”(俸禄),对凡六岁以上公民授予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这些举措(  )
A.导致日本土地兼并加剧
B.为日本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C.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瓦解了日本庄园制度的根基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5.(2024·黑、吉、辽高考,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16.(2024·江苏高考,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小题练34 中古时期的亚洲
1.C [据材料“《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伊拉克;其三,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可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的来源,涵盖波斯、印度、埃及、西亚以及中国,说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C项正确。]
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城中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业交易品,这说明了当时巴格达城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即印证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3.C
4.C [阿拉伯帝国的医学家铿迭的医学著作中涉及的药物来源广泛,其谈及的药物来自两河流域、古希腊、波斯、印度、埃及和阿拉伯,这体现了阿拉伯人在医学领域的开放态度,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故选C项。]
5.B [由“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可得,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阿拉伯帝国在宗教领域较为宽容,这有利于缓和矛盾,为欧亚间的商贸活动提供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
6.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从用阿拉伯语书写的这些古代希腊与罗马巨著开始,点燃了复兴的火炬,故选A项。]
7.D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其境内不仅有土耳其人,还有如匈牙利人、瓦拉几亚人、摩尔达维亚人等多个民族,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这种民族和宗教的多样性导致了政治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群体倾向于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如封建制自治国家、神权政治的公国或共和国等,故选D项。]
8.A [据材料“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波斯的丝绸商队”“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小亚细亚,15世纪前期,帝国经济一度繁荣,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材料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奥斯曼帝国国力的强盛,故选A项。]
9.C [据材料信息可知,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没有文字记载,而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说明法显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故选C项;法显的著作是对当时印度的记载,并不能推动佛教派别的分化,排除A项;笈多帝国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并非印度全境,排除B项;法显是东晋时期人物,但是德里苏丹国存在时间是1206—1526,因此法显早于德里苏丹,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德里苏丹国统治后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生活以及宗教仪式方面逐渐趋同,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融合,C项正确;材料和两大教派在人数上的优势无关,排除A、B项;宗教融合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宗教政策相对开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据材料“废弃……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并结合所学中古时期的日本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中古时期日本统治者以学习和模仿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选D项。]
12.C [据材料“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且始终以‘朝臣’自称”可知,幕府这样做是为了维系统治的合法性,C项正确。]
13.B [据材料“日本大化改新期间……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左右日本在大化改新期间,全面学习“唐制”,将贵族奴隶主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实行俸禄制、班田收授法等,为日本政权的封建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其社会转型,故选B项;大化改新时期,所授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排除A项;12世纪末日本才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日本的庄园制度是在10世纪以后形成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B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10世纪时,日本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庄园制的不断发展,庄园之间以及庄园与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突出,有实力的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庄园,将一部分农民武装起来。天皇通过颁布法令,将文书不全的庄园没收为公有,这使天皇拥有的庄园迅速增加,有利于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从法令的内容来看,它主要关注庄园的合法性,特别是庄园文书的完整性,而不是针对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A项错误。法令中并未提及主从关系或封建制度的具体调整,B项错误。颁布法令的目的在于取缔非法庄园,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而非维护法律本身,故C项不选。]
16.C [据材料“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出现……新派学者”“研究却以民间为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了大量西方医学、天文学书籍,还出现了新派学者,且西学的输入及研究以民间为主,这表明日本国内民众社会观念出现变化,故选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日本已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日本翻译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并且还是以民间研究为主,不能得出日本“全面吸纳”整个西方近代文明的说法,排除B项;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