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3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比较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可知( )
A.科技革命推动绘图技术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2.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这一事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完全形成
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3.16世纪到17世纪,玉米(又名番麦)、甘薯(又名番薯)、马铃薯(又名洋番薯)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开来,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新物种传入中国( )
A.都经由西班牙人之手直接从美洲传入
B.是西方殖民侵略扩张的副产品
C.是中国不自觉参与早期全球化的证明
D.有助于扩大中西方贸易的规模
4.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利用菲律宾同中国的贸易,实现了西班牙经菲律宾与拉美的贸易,这一过程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该分界线的划定(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6.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这旨在说明全球航路的开辟( )
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湖南雅礼中学测试)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多个不同品种的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有利于西方的殖民活动
8.(2024·天津二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将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深刻地反映出( )
A.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
B.殖民侵略扩张的残酷
C.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
D.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9.(2025·广东惠州调研)17—18世纪英国商贸机构表(部分),据下表可知,当时英国( )
时间(年) 机构
1688 伦敦劳埃德商船协会成立
1706 伦敦太阳火险公司成立
1773 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
A.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B.世界商业霸权开始转移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开展
10.(2025·福建百校联盟联测)西班牙在美洲发现黄金后,黄金进入西班牙的数量在16世纪上半叶是上升的,而在法国的数量是下降的。同时,16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增发货币,但其货币因含金银成分大大减少而贬值。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的范围扩大
B.通货膨胀制约了经济发展
C.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D.市场的扩大导致商品短缺
11.(2024·山西太原三模)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知,当时( )
A.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C.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
D.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3.(2023·河北高考,13)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
14.(2024·甘肃高考,13)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15.(2022·全国甲卷,33)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小题练3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D [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到16世纪时,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D项正确。]
2.D [根据材料“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可知疾病导致美洲地区的土著人相继死亡,进而减轻了他们对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抵抗,使欧洲殖民主义者迅速建立起对美洲的殖民统治,故选D项;传统商路主要指的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丝绸之路,与美洲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C项。]
3.C [据“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得出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当时世界市场不断形成,也是中国不自觉参与早期全球化的证明,C项正确。]
4.B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价格革命是指大量贵金属的流入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A项;“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并不能造成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排除C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5.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教皇子午线”的划定是为解决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B项正确。]
6.C [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
7.D [据材料“‘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多个不同品种的小麦”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尤其是粮食作物的传播与种植,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故选D项。]
8.D [据材料“欧洲白人移民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说明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选D项;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材料不体现人文自然环境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物种交流,不是殖民扩张,排除B项;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9.A [据材料可知,伦敦劳埃德商船协会、伦敦太阳火险公司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成立,反映了当时英国商业经营方式在逐步发展和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各种协会、保险公司、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纷纷成立,这些属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故选A项;在17—18世纪,英国正处于其商业和海上力量的鼎盛时期,世界商业霸权并未开始转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工业革命虽然对英国的商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材料时间是17—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才兴起,工业革命的核心时期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期,排除D项。]
10.C [据材料“16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增发货币,但其货币因含金银成分大大减少而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即价格革命,故选C项。]
11.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并将这些商品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这一部分商品的流动体现了欧洲内部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然而,更关键的是,这些贸易公司还将一部分棉纺织品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运往美洲的种植园中进行劳动。这一连串的商品和奴隶流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跨洋贸易网络,反映了当时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故选D项。]
12.C [材料描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的传播及其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这些都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仅是近代物种得以交流的原因,并不是可可豆加工技术、食用方法不断改进并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这种变化与可可豆加工技术、食用方法不断改进并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仅为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提供了市场条件,并不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13.D [由题干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6世纪早期)、空间信息(伊比利亚半岛、南亚、欧洲、西非)及以海贝作为货币购买奴隶等信息,联系“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等必备知识可知,伊比利亚人把南亚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再将海贝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和其他商品,后来又把奴隶贩卖到美洲等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故D项正确。15世纪晚期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故排除A项。亚非贸易网络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存在,故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指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现象,16世纪早期的奴隶贸易虽然使欧洲殖民者获得了财富,但这仅是欧洲殖民者获取贵金属的手段之一,不足以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故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信息“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美洲地图,以及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反映了当时殖民争夺日趋激烈,较早占有殖民地的国家希望通过地图来标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防止别国的染指。不难推知,西班牙国王此举的目的是“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明显都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B、D三项。]
15.C [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变化幅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因此,茶叶、咖啡的占比增多,这表明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时间“17—18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