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40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C [根据材料信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生产技术、手段和商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选C项。]
2.C [据材料“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发展,说明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故选C项。]
3.A [根据材料“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及所学可知,题干突出了工业文明对印度的影响,英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说明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A项正确。]
4.C [由图表数据可知,到1877年,英国工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明显提升,农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有所下降。这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工业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
5.A
6.A [英国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雇工、节约人力成本,对机器的发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成为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因,A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排除B项;材料和失业保险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的动因,和社会主义思想无关,排除D项。]
7.C [题目描述了18世纪英国人摆脱了消费道德意识形态的困扰,消费主义盛行,以及民众“勤勉革命”的兴起。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财富和成功的氛围。这种氛围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为工业革命需要人们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能力,故选C项。]
8.B [据材料16世纪中叶到1750年英国的煤炭消耗占比一直呈增长趋势,说明煤炭的需求量增加,英国国内的制造业获得发展,故选B项;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英国煤炭消耗的增长,没有涉及煤炭资源枯竭的史实,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英国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耗呈增长趋势,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A [1849—1913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占比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占比逐步提高,这一变化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故选A项;机器工业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内政局的变动仅发生在1871年前后,不适用于所有时间段,所以C项属于以偏概全,且不是其根源,排除;德国的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应该源于国内的变化,而不应从世界角度找其根源,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C [在19世纪的英法贸易过程中,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这表明了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C项正确。其余选项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
11.B [社会阶层固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弱,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层难以改变,仅由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阶层固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由所学可知,19世纪40年代法国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但工业家作为最高纳税人的人数却不多,说明当时法国的工业化程度有限,工业家并未成为当时法国的主要富人群体,故B项正确;材料中给出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纳税情况表,并未涉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情况,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扩大”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只给出了高收入人群的纳税情况,未涉及国家的税收负担状况,故D项错误。]
12.B [军用制服的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材料“缝纫机……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表明当时缝纫机的发明推动了军用制服的标准化生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方式而非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仅列举了缝纫机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一事例,不能说明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对缝纫机发明和应用的影响,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和制造企业的合作,探索出独特工艺技巧,提升了德国工业品的质量,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竞争力,说明德国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故选B项。德国工业品质量提高、工业在海外扩张,并不能说明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工业设计提升德国工业品的质量,增强了德国工业的海外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德国国际地位,但“依赖”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欧洲强权的其他竞争方式,无法得出“以文化竞争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
14.D [材料主要讲述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以消费英国自己制造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根据所学,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英国凭借广阔的殖民地和相继开展两次工业革命,势力大增,伦敦成为全球的重要贸易中心,故D项正确。英国的工业制成品主要用于出口,而材料主要讲述伦敦居民可以消费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排除B项;伦敦居民可以消费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并不能代表英国当时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小题精炼40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分值: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卷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句话最能说明( )
A.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工场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
C.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爆发最重要因素
D.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2.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各国
B.资本主义制度发展
C.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紧密
D.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3.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B.印度已走上独立的工业化道路
C.英国殖民扩张阻碍印度发展
D.英国帮助印度摆脱了封建统治
4.如图为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的劳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C.工业革命推动工业人口的增长
D.殖民扩张增加了工业收入
5.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说:“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狄更斯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化学工业污染环境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山西阳泉三模)有学者认为,18世纪的英国一直维持在一种高工资水平和极为低廉能源(特指燃料)价格的独特经济结构中。在这种经济结构的驱动下,企业家、农场主、商人,在经营理念上只有一点,那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雇工,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利润。该学者主要解释的是( )
A.工业革命发生的内在动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理
C.西方失业保险制度的起源
D.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背景
7.(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18世纪英国人逐步摆脱了消费道德意识形态困扰。随着消费主义盛行,英国民众“勤勉革命”大兴,“唯有那些工作最勤奋,头脑最灵活,生活最吝啬的家伙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尽管巴黎和一些国家的首都也出现了消费主义盛行和民众“勤勉革命”大兴的现象,但英国才是此类现象的中心舞台。材料旨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问题凸显
B.18世纪英国拜金主义的盛行
C.英国率先工业革命的社会因素
D.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阶级结构
8.(2024·安徽皖豫联盟联考)下表为16世纪中叶至1750年英国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情况。这表明英国( )
16世纪中叶 1700年 1750年
10%左右 50% 60%
A.工业革命即将开展 B.国内制造业获得发展
C.煤炭资源日益枯竭 D.日不落殖民帝国建立
9.(2024·江西吉安六校联考)下表呈现了1849—1913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及变化(单位:%)。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时间 1849— 1858 1871— 1879 1890— 1899 1900— 1904 1910— 1913
第一产业 55 49 41 41 35
第二产业 25 29 35 35 38
第三产业 20 22 24 24 27
A.科学技术的创新 B.机器工业的兴起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世界市场的形成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0.(2023·河北高考,14)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11.(2023·辽宁高考,13)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
(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据上表可知,当时法国( )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12.(2024·湖南高考,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3.(2024·安徽高考,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14.(2024·甘肃高考,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