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4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D [据材料“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可知,《星期六评论》所表述的观点中暗示了国际竞争性的商业活动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这是一种对战争爆发可能性的预见,故选D项;英德矛盾尖锐化是表象,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是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可知,《星期六评论》是说英国的商业利益受到德国威胁,鼓吹殖民掠夺并未反映题中的主旨,排除B项;军国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舆论界的言论能够反映对外掠夺,但对内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A [依据材料“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可以看出华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一战中中国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A项正确;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工精神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一战中的华工,没有体现其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3.D [据材料“(战败国控制下的)‘凡殖民地……尚不克自立’”可知,国联盟约体现了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接管战败国的殖民地,具有殖民主义色彩,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全体一致体现了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而非具体的盟约条款,A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大国一致是联合国的决议原则,这与国联盟约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无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主权,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4.B
5.C [据材料“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在一战后期提出的对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这体现了美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后,对于获取世界霸权的野心。故选C项。]
6.B [据材料“1912年……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拓展广阔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德国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故选B项。]
7.B [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的恐慌,而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战争爆发是因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边大国的军备竞赛,二者的观点均认为战争爆发是国家间实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故选B项。]
8.C [据材料内容可知,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的军需品生产量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故选C项。]
9.C [据漫画,一战后的战胜国他们手中拿着代表国家利益的“罐子”,威尔逊手持“蜜油”调剂“和平浓汤”准备做出一锅“美食”,但是各国反应不一,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但最终没能如愿,这说明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矛盾,和平计划难以实现,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法各国各有所图,并未体现美国设计损害他国利益,排除A项;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并未蓄意激化世界局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和会上各国各有所图,非钩心斗角,排除D项。]
10.D [一战后,美国未回复国联关于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的函件,但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美国选择性地参与国联会议,只参加对其有利的会议,而对其他重要问题不予以回应,显示出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故选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殖民国家对非洲的控制方式由暴力强迫逐渐转变为通过报纸、无线电等文化宣传方式。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部分地区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广泛觉醒,使得殖民国家不得不转变对非洲地区的态度,故选B项。仅凭宗主国控制殖民地方式的转变,不能推知其控制力度的松紧,排除A项。电影与报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开始应用,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2.C [根据“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可知,协约国总指挥福煦对英美法三国领导人说: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此时一战即将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即将面临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英美法三国的利益纷争使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必将困难且脆弱,故C项正确。1918年10月,一战已经临近尾声,德国败势已现,此时“强烈担忧”即将战败的德国,言之过早,排除A项;漫画主题是强调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没有涉及战争的性质问题,排除B项;英、法、美各有其利益的考量,其利益不可能具有一致性,排除D项。]
13.C [由材料可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数据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并没有“濒临崩溃”,A项错误,排除;仅由材料看不出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中,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呈现单一化,材料未涉及这一问题,D项无中生有,排除。]小题精炼4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分值:每小题3分,共39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道:“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这一看法反映了( )
A.19世纪末英德矛盾尖锐化
B.英国舆论界鼓吹殖民掠夺
C.军国主义思想在英国蔓延
D.一战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2.在法国,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国际社会
D.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据此可知“委任统治制度”( )
A.体现全体一致原则 B.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C.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D.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4.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表明凡尔赛体系( )
A.未能使国联成为世界性国际组织
B.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C.未能使战败国全面承担战争罪责
D.未能使殖民地人民获得独立
5.以下内容为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的部分节选。据此可推断当时( )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A.美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美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
D.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江苏盐城模拟)1891年,泛德意志联盟成立,以抵制一切反对民族发展倾向,支持德意志民族愿望为目标。1912年,其主席公开宣称:“如果说某一个国家有理由关心如何扩大它的势力范围,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帝国……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这反映出德国( )
A.技术革新需求迫在眉睫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独立意识逐步觉醒
D.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7.(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的战争决定是因为德国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军备竞赛。”材料说明战争起源于( )
A.后起国家的挑战 B.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
C.决策者错误认知 D.发起国维护既得霸权
8.(2024·广东惠州模拟)下表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1914年8月 1914年9月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255 851 340
A.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B.战争时间越来越长
C.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D.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9.(2024·山东日照三模)下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于1919年1月23日创作的漫画《大熔锅》。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
画面中,威尔逊持一瓶“蜜油”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
A.指责美国的设想损害他国利益
B.抨击美国蓄意激化世界局势
C.揭示威尔逊和平计划难以实现
D.揭露帝国主义列强钩心斗角
10.(2024·山东潍坊二模)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1.(2023·湖北高考,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12.(2024·山东高考,13)如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13.(2024·湖北高考,14)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