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6法律与教化(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6法律与教化(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56 法律与教化
1.D [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法治公正的理念,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反映了当时统治者认为守礼是百姓守法的前提,即强调礼法并用、礼法结合。故选B项。]
3.C [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可知宋代乡约注重礼教,清代偏重于法律,故选C项;乡约至近代后才失去教化作用,排除A项;两个朝代都以民间组织为主,排除B项;“取代”一词夸大了其变化,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C项正确;“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未体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
5.A [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是对无罪推定的描述,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故选A项。]
6.D
7.A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的《法经》内容涉及打击盗贼和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魏国的长治久安,以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题干所述《法经》的内容是针对盗贼和编户齐民的,而并未涉及打击贵族势力的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打击了贵族势力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法经》的内容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法经》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8.C [宋朝实行路级监司对州县司法活动进行调控,并通过复审州县各类案件来加强司法监督,这种做法规范了地方政府的司法行为,提高了国家治理的理性化程度,故选C项;虽然加强司法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规范化,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宋代并未根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涉及路级监司对州县的管理,并未涉及路州县级制的形成,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D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宋代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原有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门加强了对法律的干预力度,故选D项;据材料“‘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司法领域的变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项;据材料“‘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可知,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宋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尚未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且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法律的发展变化,排除C项。]
10.A [据材料“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可知明代知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广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材料只能反映家庭内女性推广教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能体现社会民众和官方对女性地位的认可,排除B项;“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说明当时知识女性教育子女的内容主要是儒家伦理教化,这属于士人文化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女性向子女推广儒家伦理教化,有利于强化传统伦理观对社会的影响,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党和政府重视和保障妇女权利,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说明妇女解放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初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已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广泛存在表述错误,排除B项;五四宪法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妇女解放,与中国的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关,排除D项。]
12.C [据材料“英王……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故选C项。]
13.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务从宽仁”,“民由化穆”(化指教化),“示之以礼”,结合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可知,孝文帝修订律法深受儒家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借鉴儒家思想制定律法,而非南朝经验,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说明孝文帝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托古改制指假托古代圣王之名推行政治主张,材料体现了孝文帝修订律法深受儒家影响,并非“托古改制”,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公主遭驸马殴打致流产,朝廷两方官员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法律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B项正确;“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并没有体现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皇帝支持门下省意见,只能说明皇帝个人倾向是判处死刑,不能由此说明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都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使百姓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都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制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可知,政府查禁、销毁书籍的做法是出于强化对思想文化控制的考虑,但它限制了思想的进步和新观念的萌发,从而导致了思想的僵化,故C项正确;“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清政府查禁、销毁书籍的做法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不会导致“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排除B项;查禁和销毁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并不会直接延续传统伦理道德,排除D项。]
17.D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签订后、1870年、1909年四个时期法律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不同时期为应对时局的变化进行了法律调整,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说明条约体系破坏了中国国内法,两者有关联,但材料强调的是国内法被破坏后清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调整,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8.D [根据材料“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可知,该统治者属于罗马。根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统治者是查士丁尼,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帝国是指拜占庭帝国。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选D项。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与“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不符,排除A项。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小题精炼56 法律与教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54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6“史料阅读”改编)《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  )
A.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
B.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
C.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D.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9“问题探究”改编)“《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这表明《大明律例》的治国理念是(  )
A.以礼治国 B.礼法结合
C.以法为教 D.法不阿贵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8—49“学思之窗”改编)宋代《吕氏乡约》规定:“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康熙时的乡约“圣谕十六条”规定:“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清代乡约与宋代乡约相比,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法律取代了乡约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2“教材知识”改编)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2“史料阅读”改编)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主张旨在(  )
A.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法官的尊严
C.确保司法的独立 D.凸显契约的神圣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3“历史纵横”改编)1480年,西班牙建立了国王控制的宗教法庭,以此打击异己。1553年,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在《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指出肺循环的基本事实,被天主教徒与新教徒视为异端邪说,后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派判处火刑。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其中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由此可见(  )
A.西班牙王权凌驾于罗马教皇之上
B.基督教成为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违背基督教伦理和教义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山东青岛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8.(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宋代路级监司对州县司法活动有一定的调控权。这种权力突出表现在通过移牒差官来复审州县各类狱案,如巡历中发现的疑案、百姓越诉案件,中央下发案件等类型,宋代政府制定了日益严密的差官法规和奖惩制度,这一做法(  )
A.维护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
B.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C.规范了国家治理理性化细胞
D.标志了路州县级制的形成
9.(2024·湖南省雅礼中学三模)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
B.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C.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
D.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
10.(2025·江西南昌摸底测试)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
11.(2024·浙江义乌三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现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2024年再次强调:“中国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党的施政纲领,致力于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据此推断,下列选项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妇女解放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新中国成立初封建婚姻制度仍然广泛存在
C.《婚姻法》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基础
D.中国的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2.(2024·重庆三模)中世纪英格兰各地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地方法庭、教会法庭各行其是。11世纪后期,英王指派官员担任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召集郡守、地方贵族、各百户区陪审团、各村庄代表以及相关案件当事人、证人等参加。这一做法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会权威动摇 B.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推动了普通法形成 D.促进了民法系形成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4·甘肃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14.(2023·重庆高考,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15.(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16.(2024·全国甲卷,27)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17.(2023·湖北高考,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8.(2023·湖北高考,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