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7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7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57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3“历史纵横”改编)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这些现象(  )
A.推动边疆封建化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了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学思之窗”改编)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这一主张(  )
A.标志着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C.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D.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1“史料阅读”改编)1648年,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在这之后,欧洲各国几乎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而战,不再有为了某一神圣原则而战的情况”。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发展了近代主权国家理念
C.实质是维护欧洲封建体系
D.巩固了西欧天主教会势力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8“历史纵横”改编)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
B.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C.各民族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2“史料阅读”改编)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指出:“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据材料判断,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
A.致力于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B.重在建立与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C.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核心作用
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服务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3“学思之窗”改编)下图为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对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与法国、荷兰等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B.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实现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正常化
C.改革开放之际中国同印度、蒙古、朝鲜等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D.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广东珠海高三摸底)“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8.(2025·河北保定期中)“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A.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9.(2025·山东临沂联考)联合国大会在1970年一致通过了《国际法原则宣言》,宣布了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国家合作;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各国主权平等;履行依宪章所承担义务等七项基本原则。这说明国际法(  )
A.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遵守
B.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C.主要体现某些西方大国的利益
D.阻止了现代战争爆发
10.(2025·江苏徐州期中)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会议,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C.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1.(2024·安徽高考,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12.(2024·北京高考,6)《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13.(2024·江苏高考,12)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14.(2024·山东高考,5)如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单位:人)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15.(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小题练57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C [据材料“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有利于促进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汉人南迁推动南方开发的同时加强了与当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选C项。]
2.D [据材料信息可知,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故选D项;维也纳体系标志着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对民族语言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C项。]
3.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以及“欧洲各国几乎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而战,不再有为了某一神圣原则而战”彰显了近代主权国家理念的发展,B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中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在政治上享有与汉族平等的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国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地区经济事业的推动作用,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各民族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项排除;台湾未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D项排除。故选B项。]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成就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政策等,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服务,D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排除A项;建立与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并非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世界和平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据材料“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1950年、1976年、2023年”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数次建交高潮,到了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到202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82个,D项正确。]
7.C [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天可汗”说明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还涉及周代、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方面,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8.C [据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可知,在中世纪西欧人的身份认知中,对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知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当时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故选C项。]
9.B [据材料“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国家合作;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可知国际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选B项;材料未表明世界各国的态度,“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遵守”表述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各国主权平等”可知并没有主要体现某些西方大国的利益,排除C项;“阻止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B [据材料“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会议”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故选B项;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排除A项;美国并不属于周边国家,排除C项;中国坚持“不结盟”外交,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陶侃在武昌设立“夷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收获颇丰;郁州百姓也因其地理位置多与魏人进行交易。这些互市交易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体现,也是民族交往的表现,通过贸易往来,各民族之间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和平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并非海外贸易,A项错误;明朝后期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B项错误;榷场是辽宋夏金时期在民族政权边界地区设置的互市交易场所,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12.C [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外交官担忧“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麻烦”,部分英国人则担心他们提供给中国的“武器”(即国际法知识)最终可能“瞄准我们”。这些都表明,列强担心中国人了解国际法后会对其在华的侵略行为构成制约或挑战,故选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引入《万国公法》将会有利于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社会对世界形势的看法或态度,且“浑然不觉”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实际情况(1864年京师同文馆刊行《万国公法》)不符合,排除B项;“只限于欧洲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D [据材料可知,在维也纳会议期间,梅特涅通过安排各种娱乐活动,让多数参会代表沉溺其中,而少数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表明少数强国能够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参与这些非正式的社交活动,能够决定重要事务,而其他国家的代表则难以真正参与到核心决策中,少数大国或强国掌握着主导权,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故选D项;近代外交礼仪涉及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官方交往中的一系列规则、规格、程序和形式,材料中的那些活动属于外交活动,并不能算外交礼仪范畴,排除A项;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后确立的,排除B项;梅特涅实质上是想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他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视,排除C项。]
14.A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建筑师数量越来越多。上海和汉口因为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所以英国建筑师较早进入且不断增多;天津、北京乃京畿重地,即使是“公使驻京”这一诉求,清政府开始都以有违“祖制”而竭力反对和抵制,更不要说建筑师进入,但迫于列强的压力,清政府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让步。题干表格从侧面反映了清政府在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不断妥协退让,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根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可知,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天津、北京不是其势力范围。四个城市英国建筑师数量不断增长,并未体现英国势力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列强侵略方式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分别是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这与英国建筑师在华数量增多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材料只呈现了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
15.C [中国近代外交官从不懂外语、对西方了解有限,到外语能力增强、对西方有深入了解,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在逐渐适应和融入近代化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演变与外交官的教育背景和外语能力有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关联不大,A项错误。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关系并不平等,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的演变更多的是受外交官个人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影响,而非受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