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59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教材知识”改编)《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0“历史纵横”改编)东晋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侨民编入“白籍”,以别于南方土著的“黄籍”,并有“不税不役”的待遇。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现居地为准,不时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为“土断”,至此“白籍”逐渐消失。“土断白籍”的推行( )
A.扩大了北民的南渡规模
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扭转了户籍的混乱局面
D.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 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教材插图”改编)如图是出土于甘肃武威的彩绘木王杖(鸠杖局部)及《王杖简》,王杖杖杆粗细均匀,杖顶端有鸠鸟横卧。木简载有公元前31年“年七十受王杖”的诏书及公元前28年“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令。这说明当时( )
A.实行尊重和优抚老人的政策
B.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
C.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D.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出现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史料阅读”改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构
C.基层具有自治色彩
D.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广东珠海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8.(2025·山东威海期末)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 )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9.(2025·山东青岛期中)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地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10.(2025·河南郑州模拟)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11.(2025·山西晋中模拟)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贫困多是通过教会、修道院、教会医院和同业行会进行,属于民间或者宗教性质的救援活动。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地方的治安法官可以教区为单位进行社会救济、征收济贫税和核发救济费用等。该法律的颁布( )
A.扩大了治安法官的司法权力
B.弱化了教会的社会救助功能
C.明确了救济贫困是政府的职责
D.发展了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2.(2024·江苏南京三模)下表是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
项目 内容
财政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劳动力市场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养老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
医疗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这表明,北欧国家( )
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福利水平与规模居世界领先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3·浙江1月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14.(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15.(2024·江苏高考,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小题练59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B
2.D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东晋政府为了安抚他们,同时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抚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土断白籍”政策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D项正确。]
3.B [由材料信息“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可知,周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积蓄粮食的重要性,以在应对“凶旱水溢”的自然灾害而能够使“民无菜色”,说明周代具备了储粮备荒的救荒意识,故B项正确;虽然周代的储粮备荒体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加强中央政府的职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具有储粮备荒的意识,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故D项错误。]
4.C [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条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
5.A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仗,以示尊重,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优抚,符合材料“年七十受王杖”“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描述,A项正确。]
6.C
7.A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旨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捆绑到争霸战争的战车上,谋求战争的胜利,故A项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身份差异更加固定化,故B项错误;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制定户籍管理制度的初衷,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差别不会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消除,故D项错误。]
8.D [据材料“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可知,政府通过析户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家,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故选D项;宗法观念的核心是父权、兄权和嫡尊庶卑,按照人们的辈分大小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尊卑、贵贱等关系,排除A项;隋初析户政策的主旨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维护社会稳定,排除B项;隋初析户政策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幅增加,排除C项。]
9.B [从不定期普查人口到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并且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地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说明国家管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故选B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上而下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选A项;社区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补充,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未强调民主,排除D项。]
11.C
12.D [据材料“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拓宽市场竞争渠道”可知,当时北欧国家通过减税、鼓励就业、灵活退休和激发市场竞争力等方式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当时“福利国家”在注重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兼顾社会效率,故选D项。]
13.C [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在西晋时期实行,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
14.B [材料出自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著作《宋论》,王夫之认为该基层制度虽能聚乡村之民成兵,但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这与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带有军事管理功能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相符,故选B项。邻保制度是唐代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的基层制度,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于明代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D项。]
15.D [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乡约与法律合流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