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8货币与赋税制度(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8货币与赋税制度(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58 货币与赋税制度
1.B [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是因为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白银在流通中广泛应用,故B项正确;自由雇佣关系是新的经营方式的主要特征,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由雇佣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白银的广泛应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白银的产量,故D项排除。]
3.A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即人民币,A项正确;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才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排除C项;1948年底解放战争尚未完全胜利,新中国尚未成立,不涉及国家货币制度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A [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
5.B [从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期“摊丁入亩”,体现了清政府取消丁银的趋势,意味着政府对百姓的控制日益减弱,B项正确;摊丁入亩体现了赋役渐趋简化,排除A项;摊丁入亩和资源危机的日益显露无关,排除C项;“摊丁入亩”意味着取消了人头税,排除D项。故选B项。]
6.A [据材料“英国人赫德担任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可知这一邮政系统和海关制度是近代化的体现,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海关具有社会转型的特征,A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而非艺术形象,排除A项;货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布币、刀币、环钱都是青铜币,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
8.C [依据材料,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而二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绝大部分,所以是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势力推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强大经济金融实力基础之上,而非英国金融霸权的丧失,排除A项;美元世界霸权的建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并非其原因,排除D项。]
9.C [剥削分为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经济剥削是指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超经济剥削是指凭借权力、地位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汉朝人头税是政府以国家权力强制向人们征收的,属于超经济剥削,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秩序是否稳定,排除A项;“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剥削他人的是经济剥削,非超经济剥削,排除B项;题干时间是汉朝时期,非汉初,排除D项。]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才会出现表格中关税收入增加的现象,故选B项;“飞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一战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并不会使关税增长如此之快,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下令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12.B [由材料可知,南宋故地即江南地区有田地的和做买卖的民众分别纳地税和商税,而且与北方的汉人相比,他们的负担相对较轻。另外,田多的富户,尽管收入很高,但纳的官粮却相对较少。江南地区的民众与北方的汉人相比,赋税负担也相对较轻,这表明元朝前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即优容江南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关于元朝前期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或措施,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描述了江南地区的赋税种类和民众的负担情况,并没有提到赋税名目的简化,C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南宋故地(即江南地区)的赋税征收状况,但并没有涉及南人地位的变化,D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表格,对比丁银和田赋在役银分摊前后的变化可知,役银分摊后,田赋在赋役总额中的占比提高,甚至超过丁银占比。这意味着役银分摊后,税收更多依赖于田产而非人丁,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刺激人口增长,B项正确。丁银在役银分摊后占比减少,A项错误;役银分摊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役银分摊减轻了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D项错误。]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15.A [由“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以‘田赋’总之”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地丁银制(或称摊丁入亩),这一制度实现了地丁合并征收,故①正确;由“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和所学地丁银制的相关史实可得,地丁银制把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数作为定额,编入田亩中,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故②正确;由“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可知,百姓对国家的负担存在赋和役两部分,地丁银制等于百姓免除了役,而拥有土地的百姓并未免除田赋,所以百姓赋役免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由于地丁银制等于废除了按人头分摊的徭役,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所以“人身束缚加强”的说法与地丁银制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C [清朝监察御史核查明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由此可知,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故选C项。虽然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政府是否停造黄册材料未体现,A项不选。材料仅体现明末黄册造假现象,不能说明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B项不选。户籍制度崩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政治腐败导致”无从得出,D项不选。]小题精炼58 货币与赋税制度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历史纵横”改编)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
A.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教材知识”改编)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快速发展
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9“教材知识”改编)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开展了统一货币工作,如华东解放区发行统一华中币收回和统一原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多种名称不同和币值不等的地方货币。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
A.解放区的巩固与扩大
B.战略决战已取得完全胜利
C.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D.国家货币制度统一与稳定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史料阅读”改编)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95“教材知识”改编)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这反映了清朝(  )
A.赋役规定渐趋繁杂
B.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日益减弱
C.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D.赋役征发以人头和土地为主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5“历史纵横”改编)1863—1908年期间,英国人赫德担任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  )
A.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B.已经完全殖民地化
C.管理自主意识增长 D.对外贸易优势扩大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辽宁沈阳模拟)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技术进步
8.(2025·河南郑州测试)美国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对此,有学者指出:“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  )
A.英国传统金融霸权的丧失
B.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确立
C.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建
9.(2025·湖北武汉联考)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赋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到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到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
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
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
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
10.(2025·山东菏泽模拟)下表是1913—1929年中国关税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中国关税总收入(万元) 占国家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 697 21%
1928年 17 914 41%
1929年 27 554 51%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D.一战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1.(2022·湖北高考,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12.(2024·湖北高考,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13.(2024·安徽高考,5)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 (两) 田赋 (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14.(2023·浙江1月选考,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15.(2024·北京高考,5)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2024·浙江1月选考,16)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