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4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54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54 政治制度
1.A [依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可知,上天创造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同时君主需要听取臣子的建议,这反映出原始时期的民主传统历经数千年仍然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原始民主传统仍具有一定影响,未涉及分封制的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2.B [根据材料“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可知,汉光武帝总结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教训,针对这一情况,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而三公仅仅是个门面而已,没有实际权力,即确立了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且不符合史实,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针对中枢权力,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书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据材料可知,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这体现了斯巴达政治制度中包含一定程度民主因素,故选A项。]
4.C [根据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可知,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故选C项。]
5.C [据材料“如果首相所在的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首相必须下野,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的党重新组阁……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阁僚,总统能否连任不会直接受到国会选举胜败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与美国都实行选举都有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
6.A [据题意可知,民国初期的政党来源广泛,包括之前的各种势力,这说明民国初期的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故选A项。]
7.A [根据材料“北宋中期”“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等信息可知这里的他是王安石,结合所学,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措施调控经济开辟财源,故选A项。]
8.A [根据材料“通其变,使民不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知,梁启超认为应当适时而变,强调变法要适应时代要求,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梁启超认为应当适时而变,没有涉及民众意愿,排除C项;梁启超没有强调要借助儒家思想,排除D项。]
9.A [据材料“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血缘关系网络”“相应的制度体系”可知,当时社会血缘政治色彩浓厚,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呈现出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故选A项;先秦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集权政治,排除B项;聚族而居现象在商周之前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血缘宗法关系,属于传统的贵族政治,不是对其造成冲击,排除D项。]
10.C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到辅佐皇帝再到“举天下国家之务”,说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的问题,只是强调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内阁辅佐皇帝,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未体现内阁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可知,在清末新政中,1906年成立了编制馆进行官制改革,具体如设立资政院负责立法,设十一部掌行政,法部负责司法,将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离,有助于推动晚清政治体制的转型,故选C项;据材料编制馆是“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可知,它并不具备中枢决策职能,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清末新政中官制改革的分权措施,无法体现从形式上确立近代国家制度,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分权思想是学习了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但没有完全照搬,如大理院负责审判,“完全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B [据材料“1951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自治机关藏族人员数量”可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自治机关中“自治区政府正副主席”“自治区政府委员”“所属各县正副县长”中藏族成员人数较多,所占比重较大,体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选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与“1951年”不符,排除A项;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而不是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排除C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少数民族自治不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省县一级行政单位中并没有人大常委会,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现了在县一级的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说明我国民主制度不断扩大与完善,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是政协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范围的扩大,与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的发展,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项。]
14.B [材料明确指出,雅典公民阶层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如年龄、性别、出生地和财产,这显示了民主政治的排他性。同时,将公民身份视为上天赋予的特权,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排他性,故选B项;虽然雅典的公民制度确实限制了参与政治的人数,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公民身份的排他性和特权性,而非单纯强调精英政治,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性别(男性)作为公民身份的一个条件,但并未提及妇女与成年男性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虽然材料提到其他所有权利都是基于公民身份产生的,但这并不等同于说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此外,材料的重点在于公民身份的排他性,而非公民权利的范围,排除D项。]
15.A [保民官是由公民大会选出,代表平民利益。他们连选连任,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代表和维护平民的利益,故选A项。连任并不直接等于任期目标的实现。任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连任只是其中之一,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连任可能有助于长期执政,但并不能直接避免执政理念的短期化。执政理念是否短期化,更多取决于执政者本身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排除C项。保民官的连任与古罗马帝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帝制的形成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保民官的连任,排除D项。]
16.B [赦书由刑部摹印颁行,且统一使用楷书,进行雕版印刷,这些举措有助于赦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从而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国家规范了朝廷赦令的颁行,与扩大政令推行的范围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政府规范赦书的发行并不能直接强化地方民众的法律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朝廷赦书内容的规范,而不是传递的程序完善,故D项错误。]
17.B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学堂宣扬民权思想,私下又印制禁书传播革命思想,这些行为引起了“新旧派大哄”。说明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其他维新派人士的认同,维新派内部的变法策略没有统一,故选B项。材料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但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并不是“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维新派内部变法策略的分歧,无法体现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印制禁书,“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其目的并不是动员民众变法,排除D项。]
18.C [由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是一个全民性节日,该节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通过吟唱颂歌和体育表演等活动,人们可以共同回忆历史、赞美英雄,从而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故C项正确。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并未实行民主政治,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这个节日与城邦经济繁荣的关联,且该节日主要是纪念战争胜利,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人们会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节日有助于形成多神崇拜,D项过度推理,排除。]小题精炼54 政治制度
(分值:每小题3分,共54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史料阅读”改编) 《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B.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学思之窗”改编)《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表明,东汉(  )
A.实行郡国并行以加强地方治理
B.确立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
C.解决了分封制遗存的割据隐患
D.以文书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史料阅读”改编)亚里士多德写道:“(斯巴达的)君王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以上材料表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  )
A.包含一定程度民主因素
B.君主的权力正逐渐下降
C.长老院被平民阶层掌控
D.优于雅典城邦的民主制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学思之窗”改编)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平民至上的立宪思想
C.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3“问题探究”改编)英国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首相必须下野,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的党重新组阁。美国则以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阁僚,总统能否连任不会直接受到国会选举胜败的影响。由此可见,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
A.首相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
B.总统由选民选出受议会制约
C.实行选举坚持分权制衡原则
D.英美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4“历史纵横”改编)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B.社会混乱不堪
C.专制统治仍然深得人心
D.训政时期开始
7.(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28“学习拓展”改编)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
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
8.(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22“课时导读”改编)1896年,梁启超在作品中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旨在强调变法应(  )
A.适应时代要求 B.学习西方制度
C.符合民众意愿 D.借助儒家思想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9.(2024·河北石家庄调研)有学者认为,“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周代不仅在共同体层面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血缘关系网络,更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一体制(  )
A.呈现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
B.适应了集权政治的要求
C.助推聚族而居现象的出现
D.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10.(2025·江苏无锡测试)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11.(2025·山西吕梁摸底)1906年,清政府颁布改革官制的上谕,随即成立了“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不久编制馆进呈奏折,要求在中央设立资政院,负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奏报内容(  )
A.凸显编制馆的中枢决策职能
B.试图从形式上确立近代国家制度
C.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转型
D.完全照搬了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
12.(2025·江西南昌摸底测试)如图所示现象说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少数民族实现高度自治
D.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13.(2025·山东枣庄模拟)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方如省级、县级人大都没有常委会,人民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关,而人民委员会既是行政机关,又是立法机关。1979年以后这一状况得以改变,同时把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由乡镇扩大到县。这表明(  )
A.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健全
C.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更加丰富
D.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
14.(2025·山西吕梁开学摸底考)英国学者帕克指出:“古代雅典公民阶层始终限于上了一定岁数的男性,他们必须是在这个城市出生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在希腊人眼中成为公民意味着是上天赋予的特权,其他的一切权利都在此基础上产生。由此可知,古雅典(  )
A.践行精英政治的治理模式
B.民主政治具有排他性
C.妇女与成年男性矛盾尖锐
D.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15.(2025·江苏扬州开学考试)连任在古罗马的政制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专政的象征。但是却有确切的文献证实,在罗马保民制度早期,从公民大会选出的保民官却可以再度竞选,以谋求连任。保民官连选连任(  )
A.一定程度保障了平民利益
B.保证了任期目标的实现
C.避免了执政理念的短期化
D.推动古罗马帝制的形成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6.(2024·黑、吉、辽高考,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17.(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8.(2024·黑、吉、辽高考,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