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55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A [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台阁官员选拔由中正官评定,中正官对被推荐者写出的评语称为“状”,然后分品级,居于上品的人多为权贵公卿,说明九品中正制已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不是官员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度,它使得各个地区利益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和均衡,并且在巩固国家稳定和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南北卷制度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南北卷制度主要是出于均衡各地利益,维护政治稳定的考量,故选A项。]
3.B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故选B项。]
4.C [题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录取“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的问题,故选C项。]
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等著名政治家和封建政府多强调选拔官员时,须重视德才兼备,特别是应“以德为先”原则,这是因为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和传统治国理念,C项正确。]
6.A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54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文官法案中有关公务人员不得参与党派政治活动的规定,体现了对文官群体政治中立的职务要求。西方文官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在选用、职责、晋升及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而政治中立是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A项正确;B、C选项内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对文官群体政治活动的相关纪律的约束根本目的是政治中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B [材料提及汉代士人被任用为官员,首先要“习经术文法于家”,“获得(乡里)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要有基层“佐吏掾属”的经验,才能得到察举,经过中央的多层考察最后才“典城牧民”,故选B项;“考试”不合史实,应为“孝廉”,排除A项;“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汉代官员选拔相悖,排除C项;“监察”不合题意,应为“选拔任用”,排除D项。]
9.A
10.A [据材料“官吏选拔的传统办法被取缔,军人干政或从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废除以后,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的途径被切断,动荡的政局使得军人有较多的机会干政或把持政权,客观上助推了清朝统治的灭亡,故选A项。]
1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人才。牛津大学历史学科的改革,使其兼具培养教俗精英和专业学者的功能,这顺应了文官制度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英国的大学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培养教俗精英的博雅教育受人文主义影响,而培养专业学者的功能不是人文主义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仅凭牛津大学历史学科的变革不能说明构建了现代史学体系,D项过于绝对,排除。]
12.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里根总统的任命标准,如萨维森所述,强调了对“里根的人”“共和党人”和“保守的”这三个标准的重视。这表明里根政府在任命高级官员时,可能会优先考虑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和党派忠诚,而不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中立性,反映出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故选D项。]
13.D [根据贾谊所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指官吏要具备书写和文案处理能力)和出土汉简中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能书”指书写的技能;“会计”指具备财务计算的能力;“治官民”指管理民众的能力;“颇知律令”指要熟悉律令。)可知,西汉吏员任用注重“专业技能”,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伦理道德”,排除A项;“文字技巧”和“法律知识”只是吏员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不能涵盖材料所有信息,排除B、C两项。]
14.D [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并未特指江南士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晋时期一直都是北方士族掌权,甚至东晋时皇室南迁也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官员出身为高门士族、外戚等,而非豪强(依仗财、权势力横行不法之人),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高门士族”出身的官员占比增加体现了九品中正制作用的增强,排除C项。较西晋而言,东晋在参预(参加、干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的占比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皇权与门阀势力此消彼长,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相对而言,专制皇权弱化,故选D项。]
15.C [材料提及《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主要是秦朝,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合题意、逻辑,排除B项;“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是明朝重修《大明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排除D项。]小题精炼55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0“史料阅读”改编)《晋书·段灼传》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已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
B.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2“历史纵横”改编)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 )
A.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意图
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C.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1“教材知识”改编)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3“学思之窗”改编)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颁布,其中的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这一法案的推行( )
A.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B.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C.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问题
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4“问题探究”改编)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据此可知( )
A.“德”“才”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标准
B.宋至明清时期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C.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
D.宋代开始确立“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6“学思之窗”改编)1854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讲:“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据此判断这份报告( )
A.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B.为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保障
C.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D.说明政党更替影响常务次官职位
7.(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7“史料阅读”改编)1883年颁布的美国文官法案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旨在( )
A.确保政治中立 B.提高工作效率
C.完善晋升机制 D.严明职务纪律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8.(2024·河北邯郸三模)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
A.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
B.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D.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9.(2025·陕西教育联盟模拟考试)下面是曹操发布的三道诏令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曹操( )
内容
第一道(公 元210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第二道(公 元214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道(公 元217年)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A.不惟德修,唯才是举 B.恩威并重,镇压异端
C.求贤若渴,削弱士族 D.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10.(2024·广西桂林押题卷)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士阶层的晋升之路,导致了士阶层分化。官吏选拔的传统办法被取缔,军人干政或从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A.助推了清朝统治的灭亡
B.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C.推动了军事体制的改革
D.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出现
11.(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文艺复兴以来,英国牛津大学奉行旨在培养教俗精英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后期,牛津大学推行改革,其中历史学科在渗透专业化的过程中兼具了培养教俗精英和专业学者的功能。自1901年起,史学成为牛津第一大学科。这( )
A.顺应了文官制度改革
B.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
C.得益于人文主义兴起
D.构建了现代史学体系
12.(2024·重庆三模)美国里根总统(1981—1989年任职)的一位资深内阁成员亨利·萨维森曾说:“我们遵循的三个标准是:他是否是里根的人?他是否是共和党人?他是不是保守的?或许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保证保守思想得到合适的代表。”这反映出美国( )
A.政府运行机制存在弊端
B.国家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D.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4·江西高考,2)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14.(2023·广东高考,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15.(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