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3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3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精炼63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6“史料阅读”改编)《易经·系辞下》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说明(  )
A.相当数量和规模聚居点的形成与畜牧业直接相关
B.筑屋定居的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C.兴隆洼遗址作为半穴居房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D.人类居住形式大致经历了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改编)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改编)《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  )
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
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9“教材插图”改编)如图是古希腊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城市布局(  )
A.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B.体现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C.反映城市功能的多元特征
D.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中描绘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4“学思之窗”改编)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现代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城市(  )
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
8.(2024·云南昆明二模)明初,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时期《吴江志》所载市镇尚无其名,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这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依赖商业活动
B.商品贸易推动市镇兴起
C.商人活动影响市镇的盛衰
D.商品生产决定商业发展
9.(2024·福建泉州五模)下表为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包括满洲和台湾省),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843年 2 072 5.1
1893年 2 350 6
A.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B.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城市体系发展呈现不平衡
10.(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科隆是中世纪中期德国最大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城墙经历过多次扩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城市自治
B.城市的版图受制于地理位置
C.商业兴盛助推市民阶层壮大
D.城市军事防御功能占据主导
11.(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下图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13.(2024·黑、吉、辽高考,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14.(2023·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5.(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小题练63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D [据材料“穴居”“宫室”可得出人类居住形式发生变化,从穴居到地面筑屋,D项正确。]
2.A [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口在明初是一片荒滩,但是在明朝末年,已成为商业巨镇,这得益于汉口的水路交通发展,故选A项;汉口的兴起得益于该地的水路交通发展,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汉口并不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汉口并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项。]
3.D [题干大意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以王宫为中心,突出王权至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遵循礼法制度和重视民众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故选D项。]
4.C [据材料可知,在古希腊雅典城市中,有神庙、剧院、居住区、广场等地方,体现了多元的城市功能,C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著作时间“1750—1890年”并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巴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故选B项。]
6.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史实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故选C项;1850年前英国实现城镇化,“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现代科技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排除B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等可知,宋朝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状况,宋都汴京街道与唐朝长安相比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说明宋朝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故选A项;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对于都城来讲这并非是布局优化的表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管理相对更宽松,排除C项;古代交通便捷与道路的开辟、水上交通的发展、桥梁的建设、交通工具的创新有关,排除D项。]
8.B [据材料“‘居民附集,商贾渐通’……‘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吴江盛泽镇在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到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开始称为市,说明它是通过丝绸业和商品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的,故选B项;据唯物史观可知,商业活动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城市化进程依赖商业活动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盛泽镇的兴起,未提及衰落,商人活动影响市镇的盛衰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影响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水平,商品生产是影响因素之一,商品生产决定商业发展的说法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从1843年到189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率(不包括满洲和台湾省)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这表明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背景可知,尽管西方的工业文明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但由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列强的侵略等因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阻碍。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制约,故选B项。]
10.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中期的科隆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墙经历过多次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城市的扩张,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排除A项;城市的版图逐渐在扩大,并没有受制于地理位置,排除B项;城市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墙、护城河、碉堡、瞭望塔等设施有关,而材料没有城市各种功能设施的明显对比,不能直接得出城市军事防御功能占据主导,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35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城市化进入起始阶段,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工具以机器取代手工,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20世纪初结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工具进一步更新,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进步紧密相关,故选C项;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政治环境不稳定,但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排除A项;公元前35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城市化已经进入起始阶段,排除B项;题干问题是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是问及城市化的原因,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排除D项。]
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风尚、审美趣味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明代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在宋朝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代正处于封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13.A [材料体现了元朝时期上都市场规模宏大,商品种类丰富的特点,反映了商业发展繁荣的景象。“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描绘了当时上都车辆往来众多,账房繁忙的景象,体现了商业发展的繁荣,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体现了当时的上都都城规模大,宫廷环境优美、舒适,B项错误;“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体现的是社会发展,上都人口流动的状况,C项错误;“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反映的是上都的自然地理环境,D项错误。]
14.C [根据材料,定位时间为15、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的渔村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宝货塞途”的商业市镇与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关,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故选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往来,无法体现民间经济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宝货塞途”可知,该港口的发展应该是依托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时期,排除D项。]
15.B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