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64 交通与社会变迁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阅读”改编)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1“史料阅读”改编)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据此推断最为准确的是( )
A.宋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D.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3“学思之窗”改编)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文中“两国”指的是( )
A.西班牙、摩洛哥 B.新加坡、马来西亚
C.法国、英国 D.埃及、巴拿马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改编)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中提道:“(20 世纪 20 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 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6“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改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推出( )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乘客人数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13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30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30
A.汉口实现了交通运营的机械化
B.城市主权独立是交通发展的前提
C.近代城市化注重时间观念
D.节约时间得到普通民众一致认同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湖南邵阳一模)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8.(2024·贵州贵阳测试)“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
A.闭关自守政策松动 B.时人眼界扩大
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9.(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时,其消费者多为官僚、商绅、大资本家等社会上层。随着骑行者数量的增加,自行车开始展示了其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
B.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
C.崇洋媚外风气的盛行
D.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10.(2025·河南安阳联考)如表是近代英国铁路营运里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营运里程(英里) 年份 营运里程(英里)
1843年 1 952 1847年 3 945
1844年 2 148 1848年 5 127
1845年 2 441 1849年 6 031
1846年 3 036 1850年 6 625
A.使重工业成为英国核心部门
B.启动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变革的需求
D.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自由劳动力
11.(2024·华大新高考预测卷)下表反映了1870—190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A.促使世界各国工业差距不断缩小
B.有利于更多国家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
C.适应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为多数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工具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13.(2023·江苏高考,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14.(2022·全国乙卷,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5.(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小题练64 交通与社会变迁
1.D [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都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治,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
2.B [据材料“海商之舰……大者……中等……余者……”可知,宋代造船工艺提升,航海技术进步,这些因素共同助推了宋代航海事业发展,有利于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
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D项正确。]
4.A [据题意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从围绕旧城到沿河流、沿铁路和围绕电车道,都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B项;天津市的交通进步不能说明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强调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不是民族工业成长,排除D项。]
5.C [据图片信息可知,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以偏概全,排除。]
6.C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显示,当时对车到车开的时间、停车时长等都有精细的规定,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C项正确。]
7.A [据材料图1可知,秦朝时由都城咸阳至广州的交通路线几乎呈直线,据材料图2可知,唐朝时由都城长安、东都洛阳至广州的交通路线,需要绕过江南地区,形成一条路途更远的弧线,这说明,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其发展影响到当时交通路线的建设,因此材料中交通路线变化的原因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故选A项。]
8.B [材料提及“西洋”一词的概念,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明朝初年包括了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后为更远方的“泰西”,可知“西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直接接触的世界不断西扩,时人的眼界也不断西扩,故选B项;“松动”不合史实,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A项;“加强”不合史实,应为“淡漠”,排除C项;“频繁”不合史实,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中外交流受到限制,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自行车原先是由社会上层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面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故选D项;“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排除A项;“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与普通民众出行的距离远近有关,材料只是体现社会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崇洋媚外指的是一种盲目崇拜外国,谄媚外国人的态度,排除C项。]
10.C [铁路作为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这种变化正是为了适应当时英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需求,如工业革命的深入、市场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等,故选C项。]
11.C [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面船舶总吨位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帆船的吨位数开始减少,比重逐渐下降,汽船的吨位数猛增,比重明显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在飞机还没有发明和普遍使用之前,船舶是唯一可以把被海洋隔绝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联系起来的交通工具,但帆船的装货舱位小、航速慢、风险大、运费高,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以蒸汽涡轮机、柴油机为动力的铁壳或钢壳汽船、轮船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们速度快得多,也更加安全可靠,载重量远大于帆船,因此汽船的发展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从江南运输粮食北上,但存在河运航道险阻和船只不适合的问题,于是朝廷决定将嘉兴、松江的粮食以及江淮、江浙征收的粮食通过海路运输,这说明税粮北运促进了海运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元朝海运的发展,并未涉及江南粮食商品化的程度,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的经济,C项错误;税粮由河运转为海运并不能说明财赋重心的变化,D项错误。]
13.A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因此对手工业品、农产品等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北方生产的大量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被运输至南方,故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粮食亩产量的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在生产领域所起作用的相关内容,且D项与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故错误。]
14.B [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知,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促使德国不断海外扩张,并试图与英国“一争高低”,B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是其重要标志。“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排除C项;德国在完成统一之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
15.D [统计图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把汽车与其他交通出行工具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无法推断“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人民群众是对自驾游更感兴趣,还是对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出游更感兴趣,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