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65 医疗与公共卫生
(分值:每小题3分,共39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2“史料阅读”改编)黑死病给佛罗伦萨带来了屠城般的毁灭。目睹这一切的薄伽丘在首轮瘟疫偃旗息鼓后开始了长篇小说《十日谈》的撰写。据此可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大家相互回避,街坊邻居互不照应,即使亲戚之间也不相往来,或者难得探望。瘟疫把大家吓坏了,以致兄弟、姐妹、叔侄甚至夫妻互相都不照顾。最严重而难以置信的是父母尽量不照顾看望儿女,仿佛他们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A.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的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
B.黑死病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社会的隔阂
C.文学作品体现了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动荡
D.黑死病的传播坚定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5“学思之窗”改编)某医药学著作的序中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下列有关该著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B.体例完备且重视真伪辨析
C.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受此启发的研究问鼎诺奖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5“历史纵横”改编)中医认为,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调理,它反映了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该观点强调( )
A.把脉问诊 B.药食同源
C.标本兼治 D.阴阳平衡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7“学习拓展”改编)“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重在对病人心理的教化
C.浸润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9“学思之窗”改编)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欣然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据此可知,该词( )
A.歌颂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巨大作用
B.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成就
C.表达了对人民安全和健康的高度关注
D.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式建立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90“教材知识”改编)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把防疫工作视为重中之重
B.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C.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提高
D.对食品药品的严格监管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浙江义乌三模)疫病浓缩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医临床的进步。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历史上疫病的三个高峰
时代 背景 流行区域 学术集成
汉末魏晋 战乱(疫病) 中原地区 《伤寒杂病论》
金元 战乱(疫病,鼠疫) 中原地区 《火热论》《脾胃论》
明清 战乱(疫病,多种) 中原移向江南地区 《温疫论》《温热论》
A.中国疫病分布有从长江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
B.中国疫病时间分布均衡,与社会治乱变化相关
C.人地关系演变是中国疫病分布变迁的唯一因素
D.中医建立独特的实践体系,临床诊断经验丰富
8.(2024·河北邯郸二模)下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 )
1859年 西医师28人
1876年 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
1897年 教会医院50所
1905年 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
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
9.(2025·河南安阳联考)如表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中的几个重大文件。据此可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 )
《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5年) 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1992年) 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年) 要求“卫生机构要通过改革和严格管理,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A.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
B.注重保障国民的健康
C.解决了就医困难问题
D.实现了高效优质目标
10.(2024·辽宁丹东二模)据学者统计,14世纪早期,英国弗恩汉庄园雇工收割一英亩谷物的工资平均是4便士,1348年前后则上涨到6便士,1365年前后更是涨到了11便士。造成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奴涌入城市
B.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
C.机械推广加大了用工需求
D.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
11.(2024·安徽宣城二模)下图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 )
1975—1991年英国发行“南丁格尔版”的10英镑纸币
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
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
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北京高考,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13.(2022·海南高考,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小题练65 医疗与公共卫生
1.D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黑死病使人们动摇了对宗教的信仰,而非坚定了人们的信仰。故选D项。]
2.B [材料“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医药学著作为《本草纲目》,其中对每种药物的名字、附释、土产、气味、用途等有明确的记载,反映了编著体例相对完备,重视辨析,B项正确。]
3.B [由材料“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调理”可知中医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医理论而非中医诊断,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标本兼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食物治疗,并未提及阴阳平衡,排除D项。]
4.C
5.C [根据材料“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疫病防治,高度关注人民安全和健康,C项正确;青蒿素治疗的是疟疾,排除A项;1958年属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血吸虫病的防治,无法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可知,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故选B项;A项不能总体概括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排除;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表现,但是不能总体概括材料,排除C项;对食品药品的严格监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不能总体概括材料,排除D项。]
7.D [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汉末魏晋、金元、明清三个疫病高峰时期,我国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火热论》等许多中医学著作,说明我国在中医方面具有独特的实践经验,其临床诊断经验非常丰富,故选D项;据表格内容可知,我国历史上疫病的三个高峰大多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然后向江南地区转移,排除A项;表格述及了汉末魏晋、金元、明清三个疫病高峰时期,其与社会治乱变化相关,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时间分布均衡”特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人地关系演变能够影响到疫病分布的变迁,但是其并不是“唯一因素”,排除C项。]
8.D [据材料“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并结合所学可知,自1859年至1905年,教会医院和西式医院数量增加,西医师数量增加,体现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扩大,故选D项;西医只是西学的一部分,A项概念扩大,排除;材料“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仅表明西式医院的增加,但未明确这些西式医院是中国人自建的,还是列强投资的,并不能直接说明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排除B项;医学救国在晚清时期是一种救国理论,但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
9.A [据材料表文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简政放权、实行自负盈亏、建立竞争机制,这表明医疗卫生改革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逐步引入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机制,故选A项;虽然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本质上是为保障国民健康服务,但材料中的简政放权、自负盈亏和竞争机制与国民健康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医疗卫生改革能够一定程度解决就医困难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排除C项;医疗卫生改革以建立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国民健康为目的,但目前并未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排除D项。]
10.B [黑死病(或称鼠疫)在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这场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其中包括很多农村劳动力。而劳动力短缺使得庄园主需要提高工资来吸引和保留劳动力,故选B项。]
11.A [南丁格尔主张通过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以及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体现了她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和对于预防疾病的先驱性认识。她的这些举措不仅在当时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为后世的公共卫生事业树立了榜样,提高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故选A项。]
12.D [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做工间操,国家体委要求中小学生做广播体操,这都有利于锻炼民众身体,增强民众体质,故选D项;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休闲娱乐指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C [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激发了人民建设新政权的积极性,故选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效果,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然面临着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困境,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