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6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B 2.D
3.D [材料提供的是由明到清玉米形状的变化,反映出玉米品种得到改良,可推知玉米种植到清朝时已经得到推广,D项正确。]
4.D [据材料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咖啡馆成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场所,21世纪咖啡馆成了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体现了咖啡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因为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等原因,所以百姓大量垦荒,种植包谷等作物,包谷又俗称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外来物种,且因为其高产的特性能够缓解稻谷不足的情况而被广泛种植,这是文明交流的结果,故选B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机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劳动向自动化转变,故选A项;材料并未将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不能得出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推动农业工具的革新,排除C项;现代农业采用智能化生产只是在部分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这些远古传说主要围绕人与自然的互动,如治水、耕稼等,体现了人们尝试理解并应对自然环境的努力,反映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原始意识,故选D项;“部落联盟的逐渐形成”不合题意,与材料聚焦于个体英雄与自然环境的交互相悖,排除A项;“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诠释”不合题意,这些传说多为远古流传,并非为现实统治者,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传说更多体现了人类对抗和改造自然的努力,排除C项。]
8.B [据材料“用酒量很大”“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可知当时酒的生产量较大,而酒酿造的原材料为粮食,因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祭祀时用酒量大,并未涉及王权与宗教的紧密结合,排除A项;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指统治者和政府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改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没有与平民的生活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排除D项。]
9.D
10.C [根据目录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到砂糖的生产和消费与多个地区和因素有关,如欧洲、加勒比海、茶叶、奴隶、政治等。这表明砂糖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虽然商业革命与砂糖贸易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直接提到商业革命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具体影响,排除A项;虽然砂糖与美洲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明确指出美洲作物如何改变世界格局,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目录节选主要讨论的是砂糖的生产和消费,而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排除D项。]
11.C [由图可知,以亚非拉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相对较高,而饥饿指数本身最主要反映的是粮食供应不足,所以由此推知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故选C项;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是不断进步的,而不是出现衰退,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食品供应数量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所以不能据此得出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食物供应不足问题,而不是食物储备技术落后的问题,因为食物储备的前提是有剩余,所以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知,“农”字的创制寓有利用蚌壳制作工具进行劳作的意思,反映了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不是渔猎采集,排除B项。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不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排除C项。]
13.C [黄热病的肆虐会造成人口减少,故A项错误;工业企业的增加与食物的价格上涨、人口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1800年后,英国虽然人口增长,但是食物并未涨价,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等传入欧洲有关,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食物的大量增加,食物供应充足,故人口虽增长,但未出现食物涨价的情况,故C项正确;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小题精炼6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分值:每小题3分,共39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问题探究”改编)班固《白虎通义·号》载,“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 )
A.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
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
C.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
D.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东汉学者崔寔在《政论》中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普遍推广 B.精耕细作相当发达
C.男耕女织分工方式 D.东汉已经使用牛耕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9“教材插图”改编)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 )
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
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
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
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必然趋势
B.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C.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D.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2“史料阅读”改编)据袁景晖的《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些物种的传入( )
A.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B.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表现
D.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4“历史纵横”改编)21世纪以来,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我国( )
A.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B.农业产品竞争优势增强
C.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
D.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广东珠海摸底考试)下表归纳了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些远古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
传说人物 功绩 地区
昧、台骀 疏通汾水、洮水,修建储水的“大泽” 今山西
大禹 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洪水 中原地区
女娲 补天、正极、治水、除害、平定水土 南方、西南
羿 射日,终结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的局面 东南、西南
弃(稷) 擅长耕稼的本领、智慧,引领人们获得丰收 西北地区
A.部落联盟的逐渐形成
B.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诠释
C.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D.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原始意识
8.(2025·广东揭阳调研)据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酒的种类分为鬯与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时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仅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就发现40尊青铜爵,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这表明商代( )
A.宗教与王权紧密结合
B.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
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
9.(2025·河北保定模拟)马铃薯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多用途型作物,在美洲已有几千年的栽培食用史。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通过雷利等海盗传入英国,16世纪末传入亚洲、南非等地,进而传遍了全世界。马铃薯的传播( )
A.体现出物种交流频繁
B.引领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以亚欧大陆为集散地
D.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10.(2025·江西南昌摸底测试)如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C.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D.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
11.(2025·湖南炎德英才名校联考)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如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可以推知( )
A.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C.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
D.发展中国家食物储备技术落后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13.(2023·浙江6月选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