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1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1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61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D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轮”应是筒车,以水力为动力,并非人力,排除C项,故选D项;筒车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筒车是灌溉工具,并非冶铁工具,排除B项。]
2.A [根据材料“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经济形式是男耕女织,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保障,故选A项。]
3.A [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可得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的生产活动工具,从材料可得出这些工具都是铁制的,说明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A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可知,官员、诗人、学者、革命家都接受了“工业革命”的概念,说明工业革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欧美国家开始,排除C项;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此时还没有诞生,更谈不上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5.C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进步,这说明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到达美洲,排除A项;工业革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材料“自然力的征服”“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等信息不符,排除B、D两项。]
6.A [据材料“他每天在生产流水线上扭紧六角螺帽,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一个个转瞬即过的螺帽”“他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就会下意识地去扭”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了工人在工厂制下机械劳动的情景,说明美国工人在现代工厂制度下承受着巨大压力,A项正确。]
7.A [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时,为了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同时也为了解决水害问题,西门豹动员人力开凿了12条水渠,将漳河水引入渠道,这样既减少了洪水灾害,又可以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将水害转变为水利;在魏襄王时期,邺县令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开渠引漳水灌田,这不仅使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还改善了邺一带的盐碱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农业产量。这些水利工程的成功兴建,表明了魏国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国家建设方面的能力,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故选A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与材料中水利工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魏国的“邺县令”,没有对比,无法推知魏国“郡县制形成早于其他六国”,排除C项;“消除”说法错误,只能够说“减少社会生活中神权的影响”,排除D项。]
8.B [据表中铁官分布的数据可知,东汉时期,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说明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故选B项;表格反映的是东汉时期铁官分布情况,无法看出冶铁技术如何,不能得出“有较大改进”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只涉及东汉时期铁官分布情况,并没有使用水排的相关信息,C项与表格主旨不符,排除;仅通过表格中铁官的分布情况,不能判断东汉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
9.B [据材料“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破衣)”可知,织妇努力纺织,虽将纨素(精美的丝织品)或出售,或缴税,但自己仅穿蓝缕衣(破衣),反映了家庭纺织品的功用有三:自给自足、纳税、出售等,故选B项;“男尊女卑”不合题意,与孟郊表达了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愤懑之情相悖,排除A项;“占据主导”不合逻辑、史实,家庭经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耕”,排除C项;“土地兼并”不合题意,与材料诗文是孟郊的《织妇辞》相悖,排除D项。]
10.A [据图示可知,甲在189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1912年之后呈现快速发展,这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及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的情况一致,故甲为华商;据图可知,1912年之前,乙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1912年以后呈现快速上升,这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日本逐步加紧对华侵略一致,故乙为日商;英商因为本国棉纺织业发达,所以在中国纱厂一直较少,故丙为英商,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11.D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棉布、煤炭、生铁等产量都有大幅增加,尤其是钢铁产量已占资本主义各国总产量的60%以上,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资本发展使其具有了较大的商业优势,故选D项;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以确立,A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并未将工业经济与其他领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没法得出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A [1849—1913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占比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占比逐步提高,这一变化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故选A项;机器工业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内政局的变动仅发生在1871年前后,不适用于所有时间段,所以C项属于以偏概全,且不是其根源,排除;德国的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应该源于国内的变化,而不应从世界角度找其根源,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3.C [由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只要顺应农时,百姓就可以有充足的粮食,安居乐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此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百姓顺应农时耕作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最早由汉高祖刘邦实施,排除A项。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商业活动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B [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箭头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项。]
15.B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推动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推动社会转型。题中所述诸侯国兵力有几十万甚至近百万,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故选B项。仅凭军事理论难以扩充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排除A项;政治制度在西周至战国晚期的演进也是因为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C项;地形地势的利用与能否扩充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并无关系,排除D项。]
16.B [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时期丞相发布的一项命令,即禁止地方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繁重的徭役剥夺百姓的农时.并对不遵守这一命令的官吏进行处罚。秦国耕战国策主要指的是鼓励农业生产和军事扩张,材料中记载主要关注的是减轻百姓徭役负担,保障农业生产,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故B项正确。从材料记载内容无法看出,丞相在挑战皇权,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保护百姓的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负担,这与残暴严苛的统治不符,C项错误。秦朝主要采用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D项错误。]
17.A [17世纪,法国工场各个部门雇佣人数较多,分工明确,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条件渐趋成熟,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出现于18世纪,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18.D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故D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故A项排除;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城市建筑的质量,与创造新的夜生活方式无关,故B项排除;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与食物储备技术有关,与杂交育种技术无关,故C项排除。]小题精炼61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分值:每小题3分,共54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0“史料阅读”改编)唐代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写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这里的“水轮”(  )
A.最早出现在曹魏时期 B.利用水力来鼓风冶铁
C.利用人力来引水灌溉 D.采用了水力运转原理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3“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这种经济形式(  )
A.是古代中国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保障
B.完全排斥商品经济发展
C.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家庭自然分工方式
D.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4“问题探究”改编)《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说明(  )
A.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
D.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细化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6“历史纵横”改编)从现存文献来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官员在信件中已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隐晦地指出,新社会秩序的产生基于工业大变革,这一看法被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所接受。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了“工业革命”的概念。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B.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C.在欧美多个国家同时开始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学思之窗”改编)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这样描述工业革命的场景: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哥伦布到达美洲
B.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9“学习拓展”改编)1936年,卓别林在其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扮演了一个工人,他每天在生产流水线上扭紧六角螺帽,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一个个转瞬即过的螺帽。回到生活中,他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就会下意识地去扭。即使如此,他也害怕失去这份工作。该现象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工人承受巨大压力
B.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C.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D.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四川宜宾三模)战国初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时,为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动员人力开凿12条水渠,漳河水害变为水利。魏襄王时的邺县令继续开渠引漳水灌田,使邺一带的盐碱地也得到改良。由此推知,魏国(  )
A.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
B.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发展
C.郡县制形成早于其他六国
D.消除社会生活中神权的影响
8.(2024·江西九江三模)东汉在全国重要冶铁区共设置铁官57处,分布如图。
据图可推知(  )
A.东汉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
B.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
C.水排推动了冶铁业的进步
D.东汉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9.(2024·浙江宁波二模)唐代孟郊有诗云:“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破衣)。”由此推知(  )
A.男尊女卑思想在社会中盛行
B.家庭纺织具有纳税和交换的作用
C.女织在家庭经营中占据主导
D.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农户濒临破产
10.(2024·山东青岛二模)下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
A.华商、日商、英商 B.日商、华商、英商
C.英商、华商、日商 D.华商、英商、日商
11.(2024·广西河池二模)英国的棉布产量在1796—1830年增长了15.5倍;煤炭产量1700—1840年增长了12.8倍;生铁产量1740—1850年增长了120多倍,其钢铁产量已占资本主义各国总产量的60%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B.工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工业资本带来了商业优势
12.(2024·江西吉安六校联考)下表呈现了1849—1913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及变化(单位:%)。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时间 1849— 1858 1871— 1879 1890— 1899 1900— 1904 1910— 1913
第一产业 55 49 41 41 35
第二产业 25 29 35 35 38
第三产业 20 22 24 24 27
A.科学技术的创新 B.机器工业的兴起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世界市场的形成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3.(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14.(2022·广东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15.(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16.(2024·湖北高考,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17.(2024·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18.(2023·浙江6月选考,14)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