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68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1.A [据材料“假如人盗窃拉车的马”及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①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广泛使用马,且马在赫梯人迁徙过程中作为重要的畜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正确。故选A项。]
2.D [贵霜帝国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统一了印度北部的农耕地区,因此其统一过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而且内含两大世界之间的相互学习,故D项正确。]
3.D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不足,促使古代希腊人向外移民。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波斯等地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省份,是为了在新征服地区获得土地。可见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D项正确。]
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分别代表了1492年以前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材料中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碑文是当代墨西哥人对历史的态度: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样的融合,“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体现了墨西哥人对痛苦的殖民历史的承认与正视。故选D项。]
5.B
6.C [概括本题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据材料“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可知,移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7.C [漫画讽刺了欧盟的难民政策,面对来自战火区域的难民群体,欧盟却拆掉桥梁,把难民推向了绝境,欧盟的做法极易引发人道主义灾难,C项正确。]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出,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整体上有所上升,这会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移民来源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移民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科技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故选C项;印欧人所形成的文明并不完全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并没有统一欧亚非主要文明,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10.D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人口迁移频繁。特别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些迁移的人口带来了新的地理认知和观察角度。他们可能对南方地区的草木禽兽等“异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记录在志书中。这种记录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人口迁移对地理认知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宗教氛围或宗教与志书内容之间的直接关系,排除A项;虽然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魏晋时期的社会是否安定,排除B项;实用精神通常指的是书籍或记录对现实生活有直接指导作用。然而,材料中志书关注“异物”和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并不直接体现其实用性,而是反映了地理认知的变化,排除C项。]
11.C [据材料时间可知为洋务运动时期,1861年初,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建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西班牙签订条约说明清政府努力健全近代外交体系,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已丧失外交主权,排除A项;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比较低,不可能主导构建国际秩序,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系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解体,此时清政府未放弃朝贡贸易体系,排除D项。]
12.B [据材料“二战后……本国国民返回国内”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荷兰、英国等都属于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等都属于被殖民国家,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国家多数获得独立,殖民国家的人返回国内,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对移民的影响,故选B项;二战后,美苏冷战日益加剧,但冷战与殖民国家的国民返回国内关系不大,排除A项;殖民国家如法国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广资本主义文化,实行文化侵略,且材料时间是二战后,这些国家都已获得独立才出现移民潮,表明文化冲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尚在形成中,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有助于新秩序的形成,但“形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21世纪以来西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呈现扩大趋势,他们排斥全球化,甚至在国家政治大选中有激烈的反全球化行为,可见单边主义影响西方政治,故选B项。]
14.D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流动频繁,为了管理和服务这些流动人口,身份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成为必要,这反映出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项时空错位,排除。材料描述的是身份证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与基层自治的推进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C项无中生有,排除。]
15.A [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解决移民问题,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联合国为维护移民利益制定机制,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方面的信息和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故B、C项错误;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针对全体国际移民,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无关,故D项错误。]小题精炼68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4“史料阅读”改编)《赫梯法典》关于“马”有如下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第六十四条:假如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
①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②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③《赫梯法典》是日耳曼法的前身 ④促使赫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7“问题探究”改编)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7“学习拓展”改编)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省份。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控制其他国家
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
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9“教材知识”改编)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碑文中对墨西哥的历史这样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该评述重在强调(  )
A.殖民征服是墨西哥国家落后的根源
B.今天的墨西哥应彻底清除殖民遗存
C.混血民族诞生是墨西哥历史的耻辱
D.承认与正视墨西哥痛苦的殖民历史
5.(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0—41“教材知识”改编)据资料记载,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在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的种植园,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但 1882 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排华法案》明确规定华工移民不得迁入美国。这反映了(  )
A.华工和黑奴待遇完全一致
B.资本主义奴役压迫的本质
C.华人对传播中华文化贡献
D.华工后裔同享白人的权利
6.(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2“历史纵横”改编)“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7.(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4—45“教材知识”改编)下图为2016年2月1日刊登于《中国日报》上名为《左右为难》的漫画,漫画中一边是家园被毁,一边是遭欧盟国家驱逐,中东难民左右为难。该漫画意在说明欧盟的做法(  )
A.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
B.导致难民问题的发生
C.极易引发人道主义灾难
D.加剧中东国家的动荡
8.(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6“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此可知,移民(  )
时间 1960—1970年 1970—1980年 1980—1990年 1990—2000年
比例(%) 11 33 39 34
A.主要来自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
B.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
C.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精英
D.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9.(2024·山东济南联考)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0.(2025·福建龙岩上开学考)魏晋时期,州郡志书的撰述形成热潮。与前代志书侧重政区沿革和疆域四至不同,魏晋志书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异物”,所记多为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这种现象反映出(  )
A.社会环境充斥宗教氛围
B.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C.地志书写凸显实用精神
D.人口迁移影响地理认知
11.(2024·山东青岛三模)1866年,清廷与英法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以法律形式完善关于华工出洋的相关事宜。但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诱拐、虐待华工事件时有发生。1873年清廷与西班牙签订《古巴华工条款》。这表明清廷(  )
A.巩固外交主权独立 B.主导构建国际秩序
C.健全近代外交体系 D.放弃朝贡贸易体系
12.(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13.(2024·山西晋中二模)21世纪以来,西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迅速扩大,他们认为移民的涌入冲击了本国文化,同时认为保护本国文化必须排斥全球化,在政治大选和国家文化生活中与认同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群体激烈竞争,这说明(  )
A.移民改变各国文化传统
B.单边主义影响西方政治
C.多元文化格局发生变化
D.全球化损害了西方国家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4·湖北高考,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15.(2023·辽宁高考,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的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