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精炼69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分值:每小题3分,共39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2“学思之窗”改编)《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 )
A.张骞贯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B.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丝绸之路推动了汉朝与大夏的经贸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教材知识”改编)据农史专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 )
A.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B.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特征
C.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
D.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历史纵横”改编)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贯通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如表为1985—200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这说明了( )
年份 海外分支机 构总产值占 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 构销售额占 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 口总额占全球出 口额的比例
1985 4.77% 20.02% 30.30%
1990 6.27% 23.56% 26.41%
1995 5.99% 27.63% 14.86%
2000 9.63% 47.70% 44.67%
A.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
C.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5.(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9“问题探究”改编)清朝史学家赵翼《檐曝杂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
A.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
B.固守传统的保守态度
C.崇洋贬中的文化观念
D.厚古薄今的思想观念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7.(2024·江苏南通一模)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8.(2024·福建三明三模)下表为1883—1921年中国出口的猪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类货物数量(单位:千担)情况。其中甲是( )
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
甲 2 017 1 821 1 519 1 442 45 430
乙 4 152 421 1 213 2 756 2 030
丙 — — 40 53 64 44
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
A.猪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
9.(2024·山东德州三模)格里芬是神话中欧亚草原上黄金宝藏的守卫者,其形象主要呈现为:鹰头、鸟翼、狮身。下图是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种形象。这反映出( )
A.欧亚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B.区域文化传播的变异性
C.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致性
D.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源性
10.(2024·湖南衡阳三校联考)印度尼西亚惠荣宫(妈祖庙)始建于1887年,1897年刻立于宫中的《惠荣宫序兼乐捐碑》上,有“乐捐者中有荷兰人缎媚临和棉尝远,共捐800盾”的记载。该记载表明当时( )
A.殖民当局推行愚民政策
B.国际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C.印尼族群结构发生巨变
D.亚洲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11.(2024·湖南大联考一模)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13.(2024·安徽高考,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小题练69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B [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身毒,即印度与今四川地区有经贸往来,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张骞汇报中国西南地区跟身毒国有交往,不代表这条路就是张骞贯通的,排除A项;材料呈现了大夏与印度之间有经济贸易发展,没有材料支撑说他们之间有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大夏地区与印度的贸易,而不是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排除D项。]
2.A [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这说明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A项正确。]
3.D
4.A [根据材料可知,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销售额占GDP的比例、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A项正确。]
5.A [赵翼认为西方的自鸣钟和中国的传统计时工具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盛赞西方技术,这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排除A项;赵翼的主张并非保守,排除B项;赵翼没有贬低中国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古今,排除D项。故选A项。]
6.A [据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汉字铭文蜀锦”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A项。]
7.A [据材料“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路线是西南丝绸之路;再据材料“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可得商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以后,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佛教遗物,不能据此得出佛教盛行于四川,此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佛教在西南地区(南方)的传播概况,且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主要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
8.B [表格中1883—1913年甲的数量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货品,且出口数量逐渐减少,结合所学可知,甲指的是茶叶,由于国际上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故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所以茶叶出口数量逐渐减少,故选B项。]
9.B [根据材料图片比较可知,格里芬作为黄金宝藏的守卫者,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形象体现了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以及不同文化根据自己需要和理解重新诠释和创新外来文化元素,故选B项;文明传播的连续性指的是文明纵向传承没有中断,而材料体现的是横向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差异性,而非一致性,排除C项;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源性,是指不同文化或文明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或早期发展阶段,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联系和起源上的相似性,但材料强调的是差异而非相同,排除D项。]
10.B [材料显示19世纪末的印度尼西亚在兴建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妈祖庙的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荷兰人的捐助,这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材料所提到的荷兰人未必来自殖民当局,所以仅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殖民当局推行愚民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C项夸大了中国人“下南洋”和荷兰殖民者侵入的影响,所以“巨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强瓜分亚洲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D [据材料“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下降”“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可知,麦克法兰认为饮茶有助于改善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饮茶习惯的形成减少了谷物用于酿酒的比例。这体现了文化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选D项。]
12.C [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13.A [由于全球联系的加强,使得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进而推动英式红茶的出现,说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故选A项。经济附庸强调的是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排除;资本原始积累指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只论及英国饮食文化,并未提及英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