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练71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A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校长蔡元培反对把大学作为入仕发财的途径,主张学术研究,助力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选A项;“扭转”说法错误,排除B项;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与“多元发展”不符,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戊戌变法培养人才,“延续”说法错误,排除D项。]
2.A [据材料“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
3.C
4.B [据材料“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得出《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B项正确。]
5.B [材料强调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保护放在首位,开展研究性保护,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故选B项;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所体现的文化和科学成果作为精神财富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必须将精神财富与物质所有权分开,排除A项;文物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不能将其“藏”起来,排除C项;文物保护工作不是经济活动,而是文化活动,是不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排除D项。]
6.B [首先,世俗大学的兴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自由探讨,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其次,这些大学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领导者和专家。最后,世俗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有助于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B项;大学的兴起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并非伴随着城市兴起产生,排除A项;人文主义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大学的兴起与欧洲城市自治有关,并不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
7.D [据所学可知,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考、科学探索、个人独立思考和道德自律。材料中洪堡对于科学的尊重、科学的自由生命力、学生的独立思想、理智和道德的强调,都体现了理性主义的精神,故选D项。]
8.C [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即印刷术助推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德文出版书籍增加,重点是用民族语言进行思想宣传,即增强德意志民族意识,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教会并不意味着改变人们的宗教意识,人们仍然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排除B项;材料表明经过印刷使得大量德文书籍出版并迅速传播,与教会统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
9.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公共图书馆运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彰显了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也反映了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发展的重视,故选D项。]
10.C [此公约旨在保护发生武装冲突时的文化财产,这意味着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故选C项。]
11.D [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A [“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大意为:在学堂助教的人,因听说聘请西方人作为老师而辞职,这些人是有志气的。由此可知,作者对辞职行为持赞赏态度,将从新式学堂辞职作为有志气的表现,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故选A项。作者排斥西方人在新式学堂授课,不符合“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02年,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作者个人对西方的排斥态度,反映不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庆祝活动使全民族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说明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故B项正确。“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并非国家权力介入,排除A项;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宣传只是再现这一史事的两种方式,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
14.B [主事对教师执教资格的授予由掌握“专有权”到需要“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这一变化表明“教师行会地位上升”,故B项正确。“教师摆脱教会管控”和“主事权力彻底废除”说法都太过绝对,排除A、C两项;13世纪人们方方面面都受到教会的影响,“世俗自由风气盛行”不符合当时的事实,排除D项。]小题精炼71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分值: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81“学思之窗”改编)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这一思想( )
A.助力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B.扭转了社会追逐升官发财风气
C.推动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多元发展
D.延续了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旨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83“教材知识”改编)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0“学思之窗”改编)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完整性 B.合理利用
C.原真性 D.慎重重建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88“教材知识”改编)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5.(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2“问题探究”改编)“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应该( )
A.使文物“世界共有”,实现全球保护
B.盘活文物资源,开展研究性保护
C.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
D.强化市场经营机制,推动文化工作产业化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贵州贵阳二模)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1世纪末,意大利首先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3世纪,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相继在欧洲成立。这一现象( )
A.伴随着城市兴起产生 B.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C.体现了人文主义复兴 D.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7.(2024·河北邯郸模拟)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他明确地指出,大学要“尊重科学和它的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有独立思想,有理智和道德的青年。……把科学看作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并不舍地探求”。该大学的创办( )
A.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D.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
8.(2024·山东济宁三模)1517年,马丁·路德将反对教会的论文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9.(2024·湖北鄂东南模拟)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10.(2024·河北邯郸三模)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等50个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承诺尊重缔约各方领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等文化财产,不对其实施任何报复行为。这一公约( )
A.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发展了国际的司法制度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1.(2023·浙江1月选考,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2.(2023·广东高考,8)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13.(2023·海南高考,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14.(2024·甘肃高考,12)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