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小题精炼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11

文档简介

小题练6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C [题干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未涉及等级关系,排除A项;选项B项脱离材料主旨,材料本身未强调宗庙祭祀活动,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
2.A [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体现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的作用,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强调保护人民安稳,统治才能安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为百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唐太宗纳谏和实行的民族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
3.D [据材料“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4.B [据“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可知,汤若望精通历法,当时的治历专家魏文魁等人比不上他,所以顺治帝重用汤若望的主要目的是让其为大清修订历法,巩固清朝统治,B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可见唐朝文化影响广泛,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政治制度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其文化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6.C [据材料“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书,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综上可知,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即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转型,C项正确。]
7.B [据材料可知,周人在灭殷后,开始强调“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否保民。这反映了周人开始关注民众(民)的地位和君主对民众的责任,这恰恰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故选B项。]
8.A [由“爱国如家”“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可得,古人的爱国主义体现出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与阶级属性并无关联,所以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大一统思想是相对于一个政权内部而言的,而爱国则是相对于其他政权而言的,所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华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但是家国一体的理念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存在了,所以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9.A [据材料“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出现,近代中国人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选A项;传统文化在近代前期继续发挥作用,并非其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明显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派并非要改变政治制度,不属于“托古改制”范畴,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德也者,非一成而不变者也”可知,梁启超强调时代发生变化了,传统道德也需要随时代变化加以改造,适应新的需求,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梁启超强调德要利群,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故选B项;题干中并未表现出梁启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反而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想借助改革传统道德,培养新的国民,而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题干中,梁启超并未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明显的区分和对比,故无法断定他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涉及梁启超对传统道德的理解,未涉及对国人道德观念的影响,不能得出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的结论,排除D项。]
11.A [王韬的观点是中西精神文化难通,但可以通过物质和制度文化的交流(即“器”)来促进,这隐含了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某种形式的改造,以更好地与西方文化交流,故选A项;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B项与材料中王韬的观点无直接关联,在政治制度上他并未提及具体的建议,排除;中体西用强调的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王韬的观点更多是在探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未明确表明坚持中体西用,排除C项;D项与王韬的深思熟虑和具体建议相悖,他明确提出了文化交流的策略,显示了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排除。]
12.B [“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点,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13.B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材料“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当时百姓生活较少受到统治者干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故选C项;图像与文献都是史料,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使用时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排除A项;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中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制漆工艺精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A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纂儒经传注。这些举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起到推动作用,实际上体现了清政府对华夏传统和华夏文化的认同,也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故A项正确;古史辨派提倡疑古辨伪,即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而清朝由于大兴文字狱,文人为了避祸往往多重考据而少发议论,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等与“弘扬程朱理学”并无关系,排除C项;编纂明史、进行儒经传注的修纂等确实可以保存历史文献,但这只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16.D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人们自主地追求自身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7.D [由材料可知,明代初期,朝鲜和日本使臣向明成祖请求的赐书为“五经”“四书”《劝善》《内训》,这是中国统治阶层为巩固统治、加强政府权威而规劝民众的书籍,这一行为旨在借助明王朝来强化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故选D项。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无法解释朝日两国请求赐书,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书籍向外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排除B项。这些书籍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排除C项。]小题精炼6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史料阅读”改编)据《礼记·乐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该材料(  )
A.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
B.规范了宗庙行径的祭祀活动
C.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规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  )
A.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C.善于接纳臣民的各种谏议
D.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7“问题探究”改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以下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是(  )
①厚德载物 ②以人为本 ③自强不息 ④天下为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改编)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顺治帝重用汤若望的主要目的是(  )
A.调和西学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B.修订历法巩固清朝统治
C.应对东来的天主教会的挑战
D.宣扬国威维护朝贡体制
5.(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
6.(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2“史料阅读”改编)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知,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是(  )
A.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D.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4·河北保定三模)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 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 D.神权政治的衰微
8.(2025·湖北起点考试)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爱国主义(  )
A.体现家国一体的理念
B.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C.推动大一统思想形成
D.与华夏认同相伴而生
9.(2024·天津和平区调研)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0.(2024·河北邯郸模拟)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德也者,非一成而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所能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这反映出,梁启超(  )
A.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
C.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11.(2025·广东广州摸底考)王韬(1828—1897)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  )
A.主张对传统文化适时改造
B.推崇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D.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考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13.(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14.(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15.(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16.(2023·北京高考,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17.(2023·湖南高考,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