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2 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袭父职,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袭爵位周公。《左传》中记载桓公五年有周公黑肩,庄公十六年有周公忌父,文公十四年有周公阅,这一现象可以佐证周朝( )
A.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
B.实行世卿世禄的权力传承方式
C.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D.周公旦及后裔垄断了国家大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他的次子袭父职,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袭爵位周公”可知,周公旦次子一脉长期通过血缘世袭的方式担任王朝卿士和袭爵周公,体现了世卿世禄的权力传承方式,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历代周公的产生方式,并未介绍周朝中央其他官职及其关系,无法体现“成熟完善”,排除A项;宗法制短期内有利于凝聚宗族,促进政权稳定,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疏远,会助长地方势力的成长,排除C项;周公旦及其后裔只是服务于周天子的卿士,周天子才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权威,排除D项。
2.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表明在选拔官员时,会根据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察,旨在“考察为官能力”,故选D项;政绩实效是官员的考核依据,题干的信息属于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项。
3.钱穆指出: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因为律诗要限字数、定平仄、对工整,阅卷标准容易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阅卷标准不好把控;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定出格式来,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政府的目的是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材料反映( )
A.科举制不利于选拔人才
B.阅卷标准的把控妨碍科举发展
C.八股取士选才机制僵化
D.考试制度的改革影响人才选拔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因阅卷标准容易客观而重视律诗的考察,宋代的科举考试转向阅卷标准难以把控的经义,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形成八股文,虽然旨在录取真人才,但实际上导致了人才的消磨,体现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影响人才选拔,故选D项。
4.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唐朝( )
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
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
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
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答案 A
解析 题干“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反映了唐朝对于监察官员的任职要求,强调其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地方情况的了解。“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体现了唐朝对监察官员专业素养的重视。这些规定均指向了提升监察官员的任职素养,以确保其能有效履行职责,故选A项;题干虽然提到了“有政绩者取”,但这是作为御史任职的条件之一,并非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题干并未直接涉及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监察职权的范围,排除D项。
5.正常情况下,宋代科举3年一榜(有段时期甚至每年开榜),两宋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的进士超过10万人,宋代平均每年获得进士身份的文人数量是唐代的十倍以上。这有助于解释宋代( )
A.选官制度的革新 B.政治伦理的重构
C.阶层差异的消失 D.门第观念的淡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宋代平均每年获得进士身份的文人数量是唐代的十倍以上”及所学可知,同唐代相比,宋代大量的庶族地主阶级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士族门阀的政治特权地位消失殆尽,这导致宋代的门第观念较唐代大为淡化,故选D项;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都是科举制,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政治伦理的重构并无直接影响,排除B项;“阶层差异的消失”说法过于绝对,宋代士农工商的阶层差异仍然存在,排除C项。
6.北宋台谏系统被视为“立国之纪纲”,其官员不经宰相任命而由天子亲擢,可弹劾百官、行政监察、司法审查等,即使是皇帝诏令,也有权追回;且即使弹劾不实,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官员一旦受到台谏弹劾,须迅速去职。这说明( )
A.宰相的权力被台谏削弱
B.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增强
C.台谏机构凌驾百官之上
D.吏治腐败问题得以遏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台谏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独立于宰相之外,有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台谏官员行使的是监察权,并不会直接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A项;台谏系统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但并不能说明它凌驾于百官之上,排除C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吏治腐败问题是否得到了遏止,且“遏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重开科举考试,明太祖亲自规定:考生参加各省乡试时,均需“试三场,观五事”,即“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律’”。这些规定说明,明初( )
A.科考范围限于程朱理学
B.以法为教培养文吏书生
C.人才选拔突出公平公正
D.科举取士注重综合素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初的科举考试不仅要考四书五经,还要考论道、时务策及其他方面的才能,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取士注重综合素质,D项正确;四书五经属于程朱理学的范畴,但论道和时务策不属于,排除A项;“以法为教”是秦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科举取士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材料不是为了突出这一特性,排除C项。
8.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司,主掌司法权和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察权。此外,巡按御史作为中央都察院的外派机构,也监察地方。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C.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在地方设按察司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察权,还设巡按御史作为中央都察院的外派机构监察地方,可见明朝构建从上而下的监察体系,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并无有关专制皇权的信息,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得出“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保证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9.《京师同文馆章程》规定:“每三年由总理衙门组织考试并予甄别,考核优者授七、八、九品官;考取七品言夏考一等授为主事者,仍准掣分各衙门行走,遇缺即补。”同一时期的《上海广方言馆试办章程》也判定:“才能出众,其于西语、西文精通者,可奏保调京考验,授予官职。”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改革旧式选官制度
C.吸引民间接受新学
D.推行学堂选官制度
答案 C
解析 《京师同文馆章程》和《上海广方言馆试办章程》中都规定对优秀学生授予官职,其目的是通过给予官职的激励方式,让更多人愿意进入这些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知识,即吸引民间接受新学,故选C项;“考核优者授七、八、九品官”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考核以及授予官职,而不是学习西方技术本身,排除A项;“每三年由总理衙门组织考试并予甄别”说明仍然是通过科举考试选官,排除B项;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而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下表是清末学堂选官制度变革的相关史实。这反映了( )
年份 主要内容
1901年 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于官阶
1904年 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传统观念影响近代教育的转型
C.近代教育完全学习西方
D.维新变法运动改革了选官制度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清朝在学堂选官制度中仍然保留了“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等科举时代的传统元素,并且将学堂考试成绩与官职授予相结合,这明显受到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排除A项;清朝政府在近代教育的转型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元素,排除C项;维新变法此时已经失败,排除D项。
11.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而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该事件表明( )
A.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科举制制约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C.汉族官僚集团实际控制了清政府
D.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庚子事变之后清朝中央政府准备如期举行乡试,但是以刘坤一和张之洞为首的地方实力派联合东南各省予以对抗,导致东南各地乡试延期举行,这表明清末地方权力上升,挑战中央政府权威,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D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与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科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满族贵族掌握清朝政府实际权力,而非汉族官僚集团,排除C项。
12.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任用法草案》等,设置了主持考试事务的典试机构,规定了文官考试的相关程序及文官甄别、任用、惩戒的制度规程。这表明,当时( )
A.延续传统的选官方式
B.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C.政党政治得到了实施
D.公务员制度得以确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北洋政府公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任用法草案》以及设置的典试机构和规定的文官考试程序等,可以判断这是在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一种新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文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并未涉及政党政治,排除C项;1993年,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排除D项。
13.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所有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努力地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与定期的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一决定( )
A.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B.有利于解放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C.为保障全国执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D.为进行战略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开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党员和干部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并建立学习和考试制度,有利于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文化素质,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奠定基础,故选B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8年”不符,排除A项;1948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排除C项;1948年9月,战略大决战已经开始,排除D项。
14.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总则第五条规定: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保证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C.推动了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进程
D.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长期稳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05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中规定公务员的管理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这一规定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公务员,故选A项;“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公务员管理并不属于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范畴,无法得出“推动了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的结论,排除C项;“长期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这些史实表明( )
A.“政党分肥”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党分肥制”具有种种弊端,说明其影响政治稳定,故选A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排除B项;恩赐官职制度是中古时期国王赐予亲信官职,让他们帮助处理国家事务的选官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美国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排除D项。
16.据统计,1884年美国文官总数为13 800人;1945年增至381.6万人;至20世纪末,美国文官群体已接近2 000万人。其中进入“功绩制”(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任职)考核系统的官员数量占比也由20世纪初的40%增至20世纪末的85%左右。这一变化( )
A.源于社会发展推动政府职能的扩展
B.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提高
C.旨在改善就业结构以助力经济发展
D.反映出文官集团已垄断政府权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逐步扩展,需要更多的文官来支撑政府工作的运行,“功绩制”考核系统的官员数量占比的提升,是为了适应这种职能的扩展,故选A项;尽管“功绩制”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但“持续提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官数量的增加和进入“功绩制”考核系统官员数量占比的提升,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职能扩展的需要,并非为了改善就业结构以助力经济发展,排除C项;文官是事务官,政府权力主要掌握在政务官手中,排除D项。
17.1883年,英国政府颁布《年金法》,从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资标准,七年后,英国政府第一次对文官岗位进行了分类,将文官职务进行细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试内容改革增加了口试的比重。这反映出英国(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
B.文官职务容易晋升
C.文官管理日趋严苛
D.文官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 D
解析 题干提到的工资标准的建立、岗位分类的细化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反映了英国文官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故选D项;题干中缺乏关于文官待遇变化的具体信息,无法直接得出“文官待遇逐步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晋升的难易程度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能力、工作表现、组织需求、竞争状况等,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更多地体现了对文官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而非管理变得更为严苛,排除C项。
18.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在日本,绝大部分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进入政府,至1972年,日本在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
A.试图冲破政治中立的禁锢
B.体现出强烈的政党政治色彩
C.为文官晋升提供便捷通道
D.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 A
解析 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个特点,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官制度面临冲击,材料中提到白金汉宫和日本政府中官员的任命大多基于政治倾向,这表明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遭到冲击,故选A项;战后西方文官制度在发展,但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政党政治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任命具有政治倾向,而非文官晋升通道是否通畅,排除C项;题干主要关注的是人事任命和政治倾向的关系,而非文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19.20世纪以来,文官队伍随政府职能转变而扩大。不仅如此,文官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执行者的次要角色,而是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需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过度影响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文官对总统权力有一定制衡作用
B.文官摆脱政治中立原则
C.文官集团成为政府实权的掌控者
D.分权制衡机制发展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官在政府中的权力逐渐增大,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需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过度影响政策,说明其对总统的权力产生了一定的制衡作用,故选A项;美国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政治中立,材料并未提及文官摆脱了这一原则,排除B项;美国的权力制衡机制确保了没有任何一个群体能够完全掌控政府实权,排除C项;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能仅凭一个时期的文官权力变化就判断其是否完善,排除D项。
20.有学者认为:文官制度确立以后,由于文官的职业有所保障,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文官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文官制度决定西方国家政治走向
B.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C.文官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产物
D.文官制度杜绝了西方政府腐败现象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认为西方文官队伍比较稳定,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基本不受政党轮替的影响,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西方政治局势的稳定,故选B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官实行政治中立原则,基本不受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政府腐败与国家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机制相关,且“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急需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取才方式,建立起公正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虽然此时的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形式上,它的标准化操作手段刚好满足了英国人才选拔的需要。于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抛弃了其陈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实现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摘编自邰思《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
材料二 1905年,在我国持续1 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替代性的制度,绅权和皇权平衡的状态也渐渐消失,国内士绅阶层开始衰落,导致士绅阶层流向其他社会阶层。各种忧患越来越严重,导致军人阶层开始转向政治的中心,逐渐成为社会领导者与主干。此外,逐渐出现的教育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乡绅传统地位发生变化,农村的乡绅主体劣质化与蜕变,农村的社会秩序崩溃,这就使得农村开始怀疑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影响了社会的上下层联系。
——摘编自刘玮《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超越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影响。(12分)
答案 (1)继承:吸收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借鉴了科举制标准化的操作手段。
超越:抛弃了科举制中不合时宜的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
(2)积极影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为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消极影响:清政府未及时出台替代性制度,导致权力平衡状态消失;造成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为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失序,政局动荡。
22.(18分)[中西传统用人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项目 中国传统用人观 西方传统用人观
用人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忠诚正直,同时注重才能 注重才能和专业技能。更看重个人在特定领域的能力表现
选拔方式 科举制度等选拔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也有举荐等方式 以能力为导向,通过竞争、面试等方式选拔。部分时期有贵族世袭等情况
用人理念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强调对人才的信任和放权 强调契约精神,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用人,更注重制度约束
人才培养 通过学校教育结合实践培养,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学习 重视专业教育和实践经验,通过学校、企业等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人才流动 相对较为稳定,受社会等级、家族观念等影响较大 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更注重个人发展和市场需求
——摘编自陈菊香《中西方传统用人观及其现代启示》
中西方传统用人观存在诸多差异。根据上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1-2个项目,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 论题:中西方不同的传统用人标准造成了不同影响。
阐述:在中国传统用人观中,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如科举考试不仅考察学识,还注重考生的品德,这种用人标准有助于塑造一批具有高尚道德的官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然而,过于强调道德可能导致忽视实际能力,影响行政效率。西方社会在选拔人才时,重视个人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表现,如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选拔人才更多依赖于实际能力表现,如口才、军事才能等。这种用人标准有助于提高官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行政效率的提升。然而,过于强调才能可能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导致一些道德缺失的人进入重要岗位。
总之,中西方传统用人标准的差异反映了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特点。现代社会应结合中西方用人标准的优点,形成一种既注重道德又注重才能的综合用人标准,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