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4《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选择性必修1(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4《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选择性必修1(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4 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图所示为在今新疆地区出土的汉代屯田官官印“司禾府印”和绣有隶书字体“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的织锦。由此可推知,汉代(  )
A.农业和纺织业成为新疆主导产业
B.西域地区存在民族交流交融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实行的屯田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出土的织锦上绣有隶书文字,这说明汉代西域地区存在民族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B项;仅以一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不能说明农业和纺织业成为新疆主导产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汉代与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不能说明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排除C项;材料未明确出土文物的时间,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的结论,排除D项。
2.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相互影响
B.海陆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
D.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来源众多,这反映汉代与外部世界交流广泛,既有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又有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等地的联系,说明汉朝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少数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传入中国,体现的是单向影响,而非双向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汉代,不能体现“长期繁荣”,且匈奴语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传入中国,排除B项;汉朝与欧洲罗马帝国进行间接往来,排除D项。
3.唐末大顺年间,沙陀部族的首领李克用,遣使向昭宗上表讼冤,并且责备皇帝说:“朝廷当阽危之时,则誉臣为韩、彭、伊、吕;及既安之后,则骂臣为戎、羯、胡、夷。”这折射出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华夏认同增强
C.夷夏之辨消失 D.羁縻政策完善
答案 B
解析 李克用不满于自己在国家安定后被贬低为“戎、羯、胡、夷”,这说明当时华夏认同感在增强,故选B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阶级矛盾,李克用的抱怨主要是关于朝廷对他的态度变化,而非阶级斗争,排除A项;从李克用的话中可以看出,夷夏之辨在当时并未消失,反而被朝廷用作评价李克用的标准,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古代中央政权笼络和控制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
4.据文献记载,唐都长安人口100多万,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中亚各国人,他们或为商人、或为使节、或为雇佣军。这反映出唐朝(  )
A.外交开放多元 B.募兵制度成熟
C.交通四通八达 D.夜市经济繁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都长安外国人云集,反映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人不同的身份显示出唐朝的多元文化,故选A项;募兵制度多指朝廷招募本国民众为职业军人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描述长安街道上外国人较多,据此无法判断唐朝的交通状况,排除C项;唐朝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限制,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宋代夜市经济繁荣,排除D项。
5.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宋在邕州设立买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融,故选A项;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文化繁荣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6.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
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代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此时的商人被称为“胡商”,宋代以后重视海上贸易,尤其是明代以后我国与美洲等地的海上贸易往来增多,这些国家被称为“蕃邦”,因此以“蕃商”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故选B项;从“胡商”到“蕃商”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唐代藩镇问题严重,但是宋代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排除C项;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洋政策未发生重大调整,排除D项。
7.有学者认为:“汉唐曾控制西域,但不能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实行有效管辖。元明曾实现对西藏的管理,但西域处在有效管辖之外。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东至东北平原,向西到天山南北与帕米尔高原衔接,西南包括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与内地连为一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唐推行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策略
B.元明时期现代中国版图尚未奠定
C.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
D.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
答案 C
解析 该学者指出汉唐能控制西域,但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无法有效管辖;元明能管理西藏,却无法有效管辖西域。而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包括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且与内地连为一体。这种对比鲜明地凸显出清朝在疆域整合方面的巨大成就,其意在强调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故选C项;材料不仅提到汉唐,还提到元朝和清朝,排除A项;B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明中国国内民族情况,不能推断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排除D项。
8.明清时期,各国朝贡使团必须有表文与贡品。在表文中必须使用中国历法,贡品在中国的官方文书中称为“方物”。这体现了(  )
A.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对外交往
B.朝贡外交政治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C.明清时期对藩属国加强控制
D.来贡诸国对明清藩属国的象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要求各国使团必须遵循特定的礼仪和规定,如表文中使用中国历法,以及贡品被称为“方物”,体现了来贡国家对明清王朝的尊重和认可,凸显了明清王朝的宗主地位,故选D项;“儒家思想”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朝贡制度对外交的影响相悖,排除A项;“大于经济利益”不合题意,与材料仅强调朝贡关系的政治意义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王朝对朝贡国家的要求,并未体现对藩属国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
9.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中共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
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
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长征途中,红军建立了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这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故选B项。
10.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无论是曾经的农奴主、僧人,还是农奴,都平等地享有和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过去的农奴第一次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材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保障民主
B.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C.少数民族开始享有民主权利
D.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得以落实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使“过去的农奴第一次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选A项;“趋于平衡”不合史实,因为历史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排除B项;“开始享有”不合史实,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是五个自治区中建立最晚的,排除C项;“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概念不清,应为“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11.2009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4 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 0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4 0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 931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
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彰显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体现,故选D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异性,“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不同民族地区受到客观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排除B项;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发展方式,“全面普及”说法错误,排除C项。
12.1953年9月,周恩来总理同日本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大山郁夫会谈时便表示:“我们主张恢复与世界各国的正常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正常关系。”此时期内,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专门论述中日关系的社论。这说明(  )
A.国际形势走向了缓和
B.国内建设需要调整已有外交政策
C.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运用推广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3年,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需要调整已有外交政策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建设,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形势依然紧张,排除A项;1972年,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下表所示为法国公共意见研究所针对中国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时间 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未表态者所占比例
1950年2月 28% 32% 40%
1954年8月 43% 24% 33%
A.冷战下法美两国对抗加剧
B.中国积极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
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国外交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据表中数据可知,与1950年2月相比,1954年8月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参加了日内瓦会议等国际会议,展现了中国的外交风采,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进而影响了法国民众的态度,故选D项。
14.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70年代,乒乓球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民族自信,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乒乓球运动的政治和文化属性,民族文化象征的表述较为片面,排除D项。
15.1985年6月,邓小平提出“两个转变”的外交思想,即转变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转变过去我们所奉行的“一条线”战略。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促使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C.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
D.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的“两个转变”外交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调整外交战略,中国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C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而非“两个转变”外交思想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排除A项;“促使了世界格局的改变”过于夸大这一思想的作用,排除B项;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确实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两个转变”外交思想本身并不直接展现这一点,排除D项。
16.下表为中法两国交往中的部分活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活动
1979年10月 周恩来纪念牌在法国揭幕
1983年05月 中法签订了合建大亚湾核电站等一系列商贸协议
1992年12月 法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台湾出售战斗机
1997年05月 中法两国发表《中法联合声明》,把两国关系从“全面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A.冷战格局左右中法关系的发展
B.两国关系呈持续向好态势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的走向
D.法国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答案 C
解析 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外交关系的走向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例如,中法合作建设核电站是出于经济和技术合作的共同利益;而法国向中国台湾出售战斗机则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和战略利益,故选C项;冷战在1991年已经结束,而题目中的时间段跨越了冷战结束后的时期,排除A项;1992年法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台湾出售战斗机的事件,显示出两国关系的复杂性,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时间是2013年,排除D项。
1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国已成为拉美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来源国。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国在拉美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努力与大国建立不同伙伴关系
B.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与拉美多国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D.与拉美国家有相似经历和诉求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这推动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互信,故选B项;拉美国家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并非“大国”,且材料未体现“不同伙伴关系”,排除A项;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并未与他国结盟,排除C项;中国与拉美国家有相似经历和诉求,都经历过西方列强的侵略等,但这属于促进因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
18.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491-1547)下令把包含历书、日历、戒律等内容的英文识字课本作为法定教本。1562年,议会制定法令要求所有负责儿童教育的公、私立学校教师和校长,必须宣誓效忠英王和为人师表。1571年,议会制定法律,把大学划为政治机构而非宗教机构。英国的这些举措(  )
A.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B.表明王权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助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源于重商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
答案 C
解析 这些举措——推广识字教育、强化教师和校长对国家的忠诚、将大学纳入政治体系——都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
19.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答案 A
解析 基辛格认为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是由于各国在势力和道德上处于均衡,这种均衡状态降低战争的可能,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欧洲均势降低战争爆发概率,而非协调降低战争概率,排除B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建立在一战后,排除C项;大国一致原则是二战后联合国安理会形成决议遵循的原则,排除D项。
20.1928年,美、法等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宣布“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冲突或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公约(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国际原则
C.影响了联合国的相关法理原则
D.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发展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战公约》中废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等理念为后来的联合国提供了法理原则,《联合国宪章》也强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故选C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的,排除A项;确立了集体制裁国际原则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B项;近代外交制度开始建立是在17世纪,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构建了一种“华夷秩序”。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但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且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这些藩属国一旦遭受外敌入侵,中央王朝会出兵援助;而他们前来进贡时,本朝皇帝会给予高出贡品数倍的重礼,以示恩惠。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等
材料二 1648年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且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这一体系改变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然而,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它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摘编自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拿破仑战争亦加速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传播,推动了1815年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这一秩序没有常设机构,在发生国际危机时任何成员国均可召集并主持召开相应的会议。
——摘编自陈安迪《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中国外交体制的名称以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的先例,并比较中西方外交体系的不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名称。概述该秩序的特征,并分析其在推动国际治理中的作用。(10分)
答案 (1)中国体制:朝贡体制。(2分)
先例: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4分)
不同特点:①中国:以自己为中心;西方:强调主权国家间的平等。(2分)
②中国:是一种和平的体系;西方:是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2分)
(2)名称:维也纳体系。(2分)
特征: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4分)
作用: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制定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部分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历程分期的代表性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 基本内容
“二分期”说 从1949年到1982年为第一阶段,中国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根本任务,在对外政策上是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和执行国际统一战线的原则来制定外交政策;从1982年到现在为第二阶段,中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在对外政策上则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总的方向
“三分期”说 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冷战结束;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到现在
“四分期”说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初步创立和巩固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曲折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大踏步前进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当代中国外交历史分期问题述评》等
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历程”,从表中任意选取一种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观点:新中国外交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初、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阶段。(3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展现出新面貌。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支持亚非拉民族独立斗争,加强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并推动与西欧国家的外交进展。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同时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至2l世纪初,我国调整对外战略,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发展大势,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道路。(15分)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不同的外交理论和外交策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