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13《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13《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3 交通与社会变迁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答案 C
解析 秦朝的交通建设以咸阳为中心,控制全国,还通过法律形式规范交通管理,因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故选C项;材料没有强调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中虽有法律文件,但是不能说得益于法制建设,排除B项;发展经济不是秦朝的交通覆盖各个区域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如表是元朝部分行省下辖驿站的数量(单位:个),元朝驿站的这一分布(  )
名称 中书省 陕西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辽阳行省 甘肃行省
驿站数量 198 81 190 135 6
名称 云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 湖广行省 四川行省
驿站数量 78 262 154 173 131
A.根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B.扩大了帝国的空间范围
C.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中枢权力的异化
答案 C
解析 江南各行省和中书省等驿站数量多,甘肃行省数量最少,而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的中书省,经济中心在江南一带,说明行省下辖驿站数量与相应行省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故选C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驿站设置在中书省和各行省,帝国的空间范围没有变化,排除B项;驿站主要分布在地方各行省,未体现中枢权力的异化,排除D项。
3.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交通规则条令。这些规则的制定(  )
规则条令 出处
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唐《仪制令》
诸于城内街巷及市井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唐《唐律疏议》
凡骑马碰伤人,除依律拟断外,仍将所骑之马给予被碰之人 清《大清律例》
A.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B.带动了古代商业市镇的兴起
C.形成了遵守交通的风尚
D.有利于规范人们的出行秩序
答案 D
解析 题目中的交通规则条令明确规定了行路、驾车、骑马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这些规则对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行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题目中的交通规则主要关注的是交通秩序和行人安全,而非直接改善出行条件,排除A项;交通规则与商业市镇的兴起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交通规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交通意识,但仅凭这些条令并不能断定是否“形成了遵守交通的风尚”,排除C项。
4.郑和下西洋期间,满剌加(今马六甲地区)是储放货物和船队汇合的集中地点,后逐渐从渔村发展成为海上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成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
B.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
C.崇尚和平交流的政治理念
D.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明朝政府通过朝贡贸易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世界部分地区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进程,故选D项;中国成为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中心之一得益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推行朝贡贸易,是明朝政府的政治决策,而不是商业行为,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国威,同时也促进了沿途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崇尚和平交流的政治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明清允许运河(京杭运河)内运输漕粮(税粮)的漕船附带定量的免税商品。清前期,船载正耗米500石,可带“货”60石,雍正七年增为百石,此后带“货”量屡有增加,至嘉庆时增至150石。这些变化(  )
A.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答案 D
解析 漕船带“货”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商品通过运河进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机遇,故选D项;漕船带货量增加是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而不是“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漕船带货量的增加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而非“兴起”,排除C项。
6.1854年,上海租界建立了工部局,开始修筑新式马路、路灯和其他道路设备。同年,英法美三国领事还重申了修筑公用道路的需求是便利码头货物的转运。此后各口岸租界都以上海为模板,形成以码头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租界的上述做法意在(  )
A.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
B.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C.完善租界的道路体系
D.扩大在华贸易空间
答案 D
解析 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租界内的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进而扩大在华贸易空间,故选D项;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完善租界的道路体系是列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
7.下表为部分年份外国在华航运企业吨位总数及列强占比情况表。
年份 吨位(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77 8 81.1 6.9 1.4 6.2 4.3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2 44.6 60.4 1.1 16.5 16.2 5.9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进入垄断阶段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英国由盛转衰导致贸易垄断地位丧失
C.日本利用欧美忙于战争发展在华航运
D.德国统一助推在华航运企业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国实现了统一,1872年后德国在华航运企业吨位总数及占比呈上升的态势,所以可以得出德国统一助推了在华航运企业的不断发展,故选D项;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包括投资、设厂、开银行等,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加紧对外资本输出,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仍然占据对华贸易垄断地位,排除B项;欧美忙于战争是在1914—1918的一战期间,排除C项。
8.
人口概况 资料来源
“光绪二十四年(1898),获鹿县官署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其中,石家庄村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较全县的‘村均人口数’要少138.17人” 《获鹿县志》
“1903年,京汉铁路振头(石家庄)车站建成时,只有十几名员工和路警。随着正太铁路的建成,到1907年,共有铁路员工约2 500人”“到1937年事变前的调查,石家庄总人口为63 156人” 《铁路与近代石家庄社会变迁》
上表为1898—1937年石家庄人口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来说明(  )
A.石家庄发展为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B.近代交通变革引发社会变迁
C.交通进步改变了居民的生活观念
D.中国铁路事业从石家庄起步
答案 B
解析 随着近代铁路的修通,位于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交汇处的枢纽城市石家庄,人口实现跳跃式增长,传统的农业生产在铁路的带动下向与铁路相关的新兴产业转变,故选B项;石家庄仅是我国北方一个铁路交通枢纽,称不上“全国铁路交通中心”,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石家庄居民的观念因为铁路的建成而改变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1881年,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修建,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排除D项。
9.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 A
解析 新式交通工具上“男女杂坐”的现象使得传统的观念发生变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电车”“汽车”对传统观念的影响,而非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随着“男女杂坐”现象的普遍化,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发生了变化,而非“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排除D项。
10.1908年以来,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到1930年代,轮船航运、铁路火车形成全国水陆交通网,但在乡村仍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这说明近代交通变迁(  )
A.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推动生活习俗的变迁
C.殖民色彩非常浓厚
D.传统与近代交织并存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较快,而乡村交通还较为落后,这说明近代交通变迁存在地区性差异,传统与近代交织并存,故选D项;开阔人们眼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交通变迁会推动生活习俗的变迁,但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交通与乡村交通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强调交通的近代化与传统性并存,没有说明近代交通殖民色彩非常浓厚,排除C项。
11.1909年天津关报写道:“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答案 B
解析 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减少了损耗,并且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这反映了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故选B项;近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呈现新旧杂糅的特点,传统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据材料只能看出天津贸易的情况,无法得知自然经济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沿海口岸做比较,无法得出天津在近代中国的贸易地位,排除D项。
12.20世纪2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开通后一名乘客在报纸上撰文,“清早出车或夜晚收车时,乘客们才可舒舒服服得到一席座位……可是下车以后,试一观足下鞋袜,及前后衣裳已污秽不堪了。这是谁赐给的,是座位爱翘腿的先生们赐给的。”由此可知,新式公共交通(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加快了近代城市的生活节奏
C.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D.凸显提升民众素质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2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开通后汽车上存在不文明的现象,这体现了提升民众素质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并未强调那些“爱翘腿的先生们”所在的阶层,不涉及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式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的素质问题,并未涉及影响生活节奏,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素质问题,并未涉及民众的生活质量,排除C项。
13.火车票记录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以原沈阳至北京的T12次列车为例,1997年车次前没有字头,运行时间要10小时37分;经过几次提速后,“12次”前先后更改为“K”“T”字头。2004年京沈间开通以“D”字头开头的动车组列车,只需要3小时59分。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了中国(  )
A.交通运输科技水平的提高
B.铁路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升级
C.严密的铁路运输网的形成
D.交通建设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 A
解析 沈阳至北京由原先的10个多小时缩短到3个多小时,这体现了动车速度较快,而从普通列车到动车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科技水平的提高,故选A项;材料仅说明了从普通列车到动车速度的变化,并未说明“服务体系不断升级”,排除B项;仅凭从沈阳到北京一条铁路不能说明我国“严密的铁路运输网”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信息,不能得出“交通建设事业走在世界前列”,排除D项。
14.下图所示为2001-2018年中国民航航线里程及国际航线里程(单位:万公里)与国际增长情况(单位:%)。这可用于说明中国(  )
A.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加入世贸组织推动运输服务体系升级
D.航空制造业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
答案 A
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中国民航航线里程及国际航线里程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加速了航空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无法体现交通方式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航空业,并不能体现整个运输服务体系的情况,排除C项;仅从民航航线里程及国际航线里程和国际增长情况无法得知航空制造业是否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排除D项。
15.下表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表。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A.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答案 C
解析 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京津人员往来,也促进了京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并未体现天津定居人数变化,排除A项;铁路我国之前就有,城际铁路的出现并未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排除B项;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但材料强调博物馆入馆人数等变化,与“高铁时代”关系不大,排除D项。
16.如表所示为2012年甲、乙、丙三个国家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甲 1.3% 19.3%
乙 1% 10%
丙 0.6% 20%
A.缓解了交通拥堵
B.改变了城市的格局
C.提高了运输效率
D.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答案 C
解析 高速公路以其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使得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和高效,故选C项;据表格信息不能直接推断出高速公路建设是否缓解了交通拥堵,排除A项;高速公路建设不能直接改变城市的整体格局,排除B项;高速公路建设虽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一体化,排除D项。
17.罗马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公里,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各个区域,遍及今天3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罗马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保证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满足了罗马帝国的扩张需要
答案 B
解析 交通网络的发达会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进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罗马帝国的兴衰受多种因素影响,交通网络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融,对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D项将交通网络的作用归结为服务于罗马帝国的扩张,这是一种主观臆断,排除。
18.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于1761年通航,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1790-1794年,英国兴起了“运河热”。1805年开通的大联合运河,使伦敦与利物浦之间的路程由以前的269.5英里缩短为138.5英里。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至此,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通过水路相连。英国运河的这一发展(  )
A.为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B.体现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战略
C.凸显出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日益深化
D.折射出工业化加剧了区域发展差异
答案 A
解析 该时期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运输能力,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选A项;“优先发现交通运输业”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国内运河的发展,并未涉及“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中英国开通的运河几乎贯穿全国,并未体现区域差异,排除D项。
19.从1848年起,英国的火车时速达到80公里/小时,乘客从伦敦到格拉斯哥只需12小时。英国报纸吹嘘幸运的商人可以在伦敦吃早餐,在伯明翰吃商务午餐,然后再回到伦敦吃晚餐,所有这些都能在同一天内完成。这可以用来说明,交通的改善(  )
A.促进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为经济和民生提供助力
C.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D.得益于长途贸易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中叶火车出现,交通改善提高了旅行和通讯的速度,为经济和民生提供助力,故选B项;题干信息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生产效率,排除C项;交通改善有利于长途贸易的发展,D项逻辑关系颠倒,排除。
20.不久前,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拉比表示:“我们将加强与包括美国船级社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尤其是在海上运输领域和环境可持续性、碳排放相关的领域。我们将通过提高运河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运河’。”这一主张的提出意在(  )
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主张的提出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内容,排除A项;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是在1956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碳排放的减少,并未明确提及以增加收入为目标,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8分)【中国古代水政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宋初中央无负责管理河道的专门机构,“凡城池土木工役,皆隶三司修造案”,全国的水利治理任务也由三司修造案全权负责,航运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三司请置河渠一司,专提举黄、汴等河堤功料事”,这是宋代中央设置的第一个河道管理的专门机构。熙宁变法期间,司农寺开始成为推行新法的机构之一,颁布“农田利害条约付诸路”后,“大川沟渎”的淤塞“濬导”,“陂塘堤堰”的“取水灌溉”工程等,都归司农寺负责主导兴修。——摘编自王战扬《宋代中央水政机构及其权力演变研究》
材料二 顺治初年,清廷继承明代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的设置,但改为定职,与其他地方总督地位平等。康熙十七年,河务以及基层河务官就近改归黄河沿岸地区的道员管理。至康熙四十年,工部管河分司全部裁并。雍正七年,设东河总督、南河总督分别管理河南山东河工和江苏河工。乾隆帝曾指出,河务“若非谙练之人,即目睹情形,亦未能深悉”,甚至表示自己“素未谙习河务,亦不能有所指授”。清代河工体制在咸丰五年之前保持了大致稳定。
——摘编自江晓成《清前期河工体制变革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不同时期水政部门及其职能。(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水政权管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答案 (1)北宋初水政由三司修造案管理,重点在于管理漕运;北宋中期三司设置河渠司,专门管理治河;王安石变法期间司农寺负责兴修水利,用于灌溉。
(2)变化:设置固定的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水政管理的重点转向地方;水政体制长期稳定。
原因:吸取前代经验;注重水政管理专业性;中央集权的强化。
22.(22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关键词
关键词 简介
第一机械工业部 1952年成立,负责汽车产业规划、投建、产能审批及车企人事调动等
试制 拆解国外车型,然后依葫芦画瓢,造出自己的车,如最早的解放牌卡车、红旗轿车等
锤子、绳子、板凳 20世纪60年代,中国汽车生产方式多为工人用榔头、铁锤等工具敲打出轿车的外壳和内部的零件,一个大的覆盖件甚至要经过几万次敲打
上海牌轿车 1963年,在江南造船厂等企业帮助下,上海工人相继研制出六缸发动机和小轿车,并构建了成套的冲模制作工艺流程;“上海牌”轿车作为中国普通公务车和国宾接待的主力车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老三样 20世纪90年代,捷达(一汽—大众)、桑塔纳(上汽—大众)和富康(东风—雪铁龙)长期出现在畅销车型的排行榜;三车早期均采用进口零件+国内组装的方式生产
自主品牌 自2006年开始,奇瑞、吉利等国产车企相继换标,并配以新的战略车型
——摘编自肖莉《新中国汽车60年关键词》
材料二 “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并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2014年起,理想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出现;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2020年以来,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纷纷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至2022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占3席,在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的企业中占据6席。2024年1月,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就像“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会收集美国司机的敏感数据,汽车摄像头还会把美国基础设施的情况全都拍摄下来,这些电动车可能会被“北京的某人”远程控制,就像敌人的无人机那样。如果成千上万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行驶在美国的道路上,“不难想象”这将带来怎样的安全风险。
——摘编自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中国电动车里没“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历程。(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雷蒙多关于中国新能源车观点的认识。(12分)
答案 (1)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府引导和苏联协助下,通过“一五”计划,成功独立生产出汽车,奠定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国际环境恶化,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克服生产工艺落后的困境,推动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汽车工业出现众多中外合资品牌,利用国外技术,推动我国汽车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水平日益提高,逐渐摆脱对西方的依赖,诞生了大量自主品牌,助推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独立自主和创新发展。
(2)原因: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际能源革命的影响;科技的进步;相关企业的努力。
认识:雷蒙多的言论凸显了美国霸权主义的传统,意在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遏制中国的复兴;这一言论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言论不利于中美正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坚持科技创新与合作共赢,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