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10《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10《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0 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颂·臣工》言:“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据某学者考证,“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说文》曰:“铚,获禾短镰也。”这说明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
B.改进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出现耕织结合生产形式
D.金属农具已应用于生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金属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并未强调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排除A项;材料反映“钱”“铚”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金属农具,并未说明有改进的必要,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关于纺织的信息,排除C项。
2.(2024·遂宁高二下期末)战国时期,原有公社农民聚族而居的状态逐渐瓦解,国家通过“分田而耕”的方式,将土地分给农民,使之安心务农,形成了“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局面。据此可知,当时(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个体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手工业和商业受到抑制
答案 B
解析 随着农民聚族而居状态的瓦解和国家分配土地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成为独立的农业生产单位,这正是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故选B项;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公田制度逐渐消亡,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3.(2024·徐州高二期中)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这里的田车(  )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
B.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
答案 C
解析 面临旱灾,农民辛苦踏水车灌溉农田,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强调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产量,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故选C项;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未推动耕作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主要源于农民的生产实践,而非理论创新,排除B项;当时面临旱灾,缺乏雨水,影响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表述错误,排除D项。
4.(2024·南通高二下期末)汉代《二年律令·田律》规定:如果牲畜食用或损毁他人庄稼,将对主人实施惩罚,并不准牧猪。因此汉代主要在沼泽洼地牧猪。魏晋以后,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牧猪就很罕见了。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C.政权并立的局面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 A
解析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依赖增加,对牲畜可能造成的损害也更加敏感。因此,为了保护庄稼,农民倾向于将牲畜圈养,以减少它们对庄稼的破坏,故选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律令儒家化与牲畜饲养方式转变之间的直接联系,排除B项;政权并立与牲畜饲养方式的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项。
5.(2024·湖北鄂东协作体高二下联考)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开元年间,唐朝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丝织品水平较次的“淮、浙等地”,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经济也受到重创,所以朝廷所需丝织品取自淮、浙地区,故选B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得到发展”,排除A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代,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
6.(2024·运城高二下期末)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我国,用于青花的烧制,出窑后色泽明艳幽蓝并伴有铁锈斑。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永乐、宣德两朝大量用于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使青花瓷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上述材料说明(  )
A.青花瓷是官窑烧制的精品
B.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C.郑和下西洋重视经济利益
D.中外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波斯大量苏麻离青矿料传入我国,并“用于官窑青花瓷的烧制”,说明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故选B项;青花瓷有官窑烧制的,也有民窑烧制的,排除A项;“重视经济利益”不合史实,应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利益”,排除C项;“文化交流”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苏麻离青影响青花瓷烧制相悖,排除D项。
7.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答案 D
解析 灌钢法提高了钢的质量,且多用于工具制造中,表明当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D项正确;材料未进行国家间的比较,无法说明中国炼钢技术是否“遥遥领先”,排除A项;“形成了理论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8.(2024·扬州高二下月考)清初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在苏州,一些殷实的机户都受雇于苏州织造局。他们拥有机张执照,同时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在局里按照规定式样织造缎匹,织作完工后,工匠可另找其他工作。“买丝招匠”的经营制度(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反映了近代经营方式的出现
C.助力民营手工业占据市场主导
D.促进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机户从民间雇募工匠进行织造,工匠还可以另找其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者(即工匠)的就业和收入,从而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买丝招匠”经营体制,虽然涉及雇佣关系,但它是在官营手工业中,而非民间手工业,不能简单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排除A项;近代经营方式,通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营模式,而题干时间是古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组织方式,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
9.(2024·新乡三模)下表所示为1893—1920年生产资料进口在整个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年份 1893 1903 1910 1920
比重 8.1% 15.2% 17.4% 28.8%
A.民族工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
B.轻重工业失衡局面得以改变
C.日益成为列强的消费品市场
D.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扩大
答案 A
解析 1893—1920年,生产资料进口在整个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国民族工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故选A项。
10.(2024·天津部分区高二上期末)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扫码支付,已经是我们国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上述种种,均属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子商务业务范畴。电子商务的兴起(  )
A.取代了传统商品交易手段
B.促进科技进步新经济发展
C.彻底改变了国人购物方式
D.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购物方式,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D项;电子商务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商品交易手段,如实体店购物、面对面交易等方式仍存在,排除A项;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经济活动的拓展,而非直接促进科技进步或新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B项;“彻底改变”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11.(2024·亳州高二下期中)在英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令人感兴趣的城市专业分化现象,它大致形成了制造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休闲城市和综合性大都会等四大类专业城市,每一类中的各个城市又有其特殊的专业优势。该状况主要缘于(  )
A.政府积极干预 B.自然资源优势
C.地理位置影响 D.市场调节配置
答案 D
解析 近代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这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市化分化现象,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地区、城市间调节资源配置有密切关系,故选D项;在工业化初始阶段,英国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不是政府积极干预的政策,排除A项;自然资源优势与制造业城市有关、地理位置影响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B、C项以偏概全,排除。
12.(2024·驻马店高二下期末)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中国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工厂主主要是地主、买办和商人。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  )
A.资本积累程度 B.国内政治环境
C.企业经营理念 D.对待科技态度
答案 B
解析 英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而中国,1913年以前,政治环境相对动荡,封建势力仍然强大,地主、买办和商人由于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更容易成为工厂创办者,故选B项;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创办工厂都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排除A项;企业经营理念不是两国工厂创办者身份具有显著差异的原因,排除C项;中英两国工厂创办者对科技的态度差异并不足以解释他们身份的不同,排除D项。
13.(2024·唐山高二上期末)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急需开辟国外新市场,通过铁路将港口与腹地成功连接起来,通过轮船把世界各国铁路连接起来,造就了国际性交通运输网,为大工业的商品输出和资金流动带来极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
A.交通运输网便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B.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
D.工业革命促进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工业革命需要统一的国际市场,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改良使统一的国际市场成为可能,故选D项。
14.(2024·开封高二下期末)下表中是关于钟表的演变历程,这说明(  )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A.科技进步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B.钟表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
C.工业革命推动了钟表的普及
D.钟表发展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古至今,钟表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使用、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经济活动、社会观念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钟表的普及”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C项;材料提及钟表在女性群体中较早使用,这与钟表作为女性装饰品的特殊性有关,而非体现女性地位提高,排除D项。
15.(2024·张家口高三测试)19世纪初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也包含诸多与技术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诸如西欧某些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地方工业学校,就大量开设了化学实验实习、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该现象(  )
A.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B.使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操作机器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近代科学理论,故选A项;“使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不合题意,排除B项;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早在中古时期的西欧,世俗学校就有服务于经济的功能,排除D项。
16.(2024·鄂尔多斯高二期中)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 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A.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
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答案 A
解析 工业化进程通常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需要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从而推动城市人口的增长。英国的城市人口占比高于法国,表明其工业化水平更高,故选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项;表中数据未涉及贫富差距,排除D项。
17.(2024·南昌部分高中联考)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揭示了从微小的质量中获取能量的可能性。其后,原子核裂变现象被发现,链式核反应理论形成。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上空升起巨大的原子蘑菇云。8月,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被原子弹化为炽热的灰烬。这一历程表明(  )
A.原子能利用仅限于军事领域
B.反法西斯战争赖于原子武器
C.科技进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D.现代战争催生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指导,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严重灾难,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科技进步从正反两方面给人类带来深刻影响,故选C项;原子能的应用并不只限于军事领域,排除A项;原子弹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
18.(2024·贵州黔东南高二下期末)“菲尼克斯中国周”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项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交的活动。2021年,该活动搬到互联网上,其内容除传统艺术表演外,还包括了用筷子比赛、学写汉字等活动,另有视频教观众制作饺子、馄饨、麻球等食品。这反映出(  )
A.信息技术发展推动跨文化交流
B.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障碍消失
C.现代美国文化的多元一体色彩
D.中华文化已成为美国主流文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中活动内容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表明这一活动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认同障碍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菲尼克斯中国周”这一特定活动内容,并未直接体现美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排除C项;中华文化在美国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远未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项。
19.(2024·保定高二期末)近年来,文化、旅游、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旅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5G、VR、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文旅产业不断涌现出诸如研学旅行、行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旅游产业与文化IP、科学技术的融合也更为深刻。这表明(  )
A.当今文旅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
B.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
C.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D.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大大提升
答案 B
解析 文旅产业实现了与新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融合,这表明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文旅产品的新形式,并非产业转型,排除A项;C项说法因果逻辑关系倒置,排除;材料未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速度,排除D项。
20.(2024·清远高二下期末)阿根廷《号角报》上曾刊登过一幅名为《网络时代的尴尬》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阿根廷全民进入网络时代
B.民众因互联网发展脱贫致富
C.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善民生
D.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答案 D
解析 漫画通过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深刻揭示了互联网并不能直接解决贫困和饥饿等社会问题,故选D项;“全民进入网络时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漫画中的文字“我没有工作”和“我很饿”明确指出了贫困的状态,民众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脱贫致富,排除B项;漫画的焦点并非科技革命如何改善民生,而是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仍然存在贫困和饥饿的问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4·赣州高二统考阶段练习)(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耜、沟洫、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以前的不足1亿千瓦提高到现在10多亿千瓦;联合收获机数量从9万台提高到190多万台,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在智能农机装备上,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与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摘编自何璇《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犁耕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12分)
答案 (1)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
(2)原因: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意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2024·河南百师联盟高二下联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英国的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左右增长到12—13英镑,到19世纪初已经增长到21.6—23.4英镑,正是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才使得商业化的休闲方式与休闲消费品被普通人所认可接受。此外,伴随着收入同步增加的生活压力,成为休闲理念形成的基石。随着这一时期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开始替代农村成为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休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代替农村成为引领休闲潮流的“领头羊”。同时,现代市民意识开始觉醒,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天赋人权”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同,打破了原本不同阶层中所存在着的休闲方式差异,让休闲的理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摘编自蒋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
材料二 工厂制严格规定了工人们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工厂法案,在规定劳动纪律的同时,保证了工人们的休闲时间。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得到了很大发展,工业革命以前英国人的休闲生活中很多内容充满了暴力、血腥和混乱。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府当局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这些野蛮、暴力的休闲方式逐步得到改造。从工业革命前以宗教庆典和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为主发展到工业革命期间的餐饮娱乐休闲、文化休闲、演艺观赏休闲、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观光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共同发展。
贵族和乡绅是社会的上层,他们生活悠闲,每日没有必做的工作,闲暇时间很多,可以参加很多休闲娱乐活动。他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打猎,几百年来,打猎一直是贵族和乡绅的特权。随着城市化的兴起,逛公园、看戏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成为中产阶级比较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劳动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他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有参加节日庆祝活动、在民间集会上观看各种表演如斗鸡、杂技、说唱、训兽等。
——摘编自马婕好《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民众休闲生活发展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民众休闲生活的特点。(10分)
答案 (1)因素: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为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了物质支持;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推动休闲理念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休闲文化发展;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推动休闲理念广泛传播。
(2)特点:工作与休闲分离;休闲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世俗化);休闲生活的文明、理性化;休闲生活体现出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