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8 练透一点:意象的内涵和作用(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8 练透一点:意象的内涵和作用(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8 练透一点: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时间:40分钟 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纳兰性德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注],相伴也、送君南去。
注 征鸿:征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在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1.(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通过实写张见阳赴任路上苍茫凄清之景,为下文的离愁别绪奠定了感情基调。
B.“鹧鸪声里”景中含情,既指友人沿途之景,也用鹧鸪声表达对友人的挽留和思念。
C.“渺渺洞庭波”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出赴任之地秋色的凄凉。
D.“柳”谐“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折残杨柳”道尽了分离时的难舍难分。
答案 A
解析 “实写”错。“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有想象成分。
2.(6分)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中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的“雁”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中的“征鸿”主要是衬托友人的孤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而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雁”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表现出词人的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解析 本词中,“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只有征鸿相伴说明无人陪伴。友人赴任,无人陪伴,词人内心感觉不安。此处“征鸿”主要是衬托友人的孤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而李词中,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暗含着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词人的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 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
3.(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
B.上片一、二句的“臭腐场”与“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
C.上片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
D.下片中“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诗题相呼应。
答案 C
解析 寄寓了词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没有批判统治者之意。
4.(6分)这首词和李清照《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辛词中的菊花避开热闹的重阳节,在西风霜降后才开放,表现出不趋时俗、傲霜凌寒的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赞美菊花来表达自己挫而愈坚的傲岸风骨和豪迈气度。②李词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词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晚年孤苦飘零的愁苦。
解析 辛词借菊花在西风霜降后才盛开来赞美菊花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西风一夜霜”说的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托物言志,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声声慢》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但是“如今有谁堪摘?”借此表现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洞庭湖①
杜 甫
蛟室②围青草③,龙堆④拥白沙。
护堤盘古木,迎櫂⑤舞神鸦⑥。
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
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⑦。
注 ①此诗为大历五年(770)杜甫自湖南归襄阳时所作。②蛟室:龙宫,亦借指大江大海。③青草:与下一句中的“白沙”都是湖名。④龙堆:洲名。⑤櫂:同“棹”,船桨。⑥神鸦:逐舟觅食的乌鸦。⑦槎(chá):木筏。
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照应诗题,“围”“拥”描写了湖面浩渺广阔的景象。
B.颔联通过转换视角并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画面。
C.虽然小船乘风破浪,快速行进,但诗人依然担心日暮来临耽误行程。
D.杜甫的《登高》通篇对仗工整,被誉为“七律之冠”,本诗亦如此。
答案 D
解析 “杜甫的《登高》通篇对仗工整……本诗亦如此”错。本诗的尾联“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不对仗。
6.(6分)古代诗歌中,意象不仅是具体的事物,还是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本诗中的“神鸦”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同。①含义不同:本诗中的“神鸦”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辛诗中的“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②作用不同:本诗采用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此烘托自己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人们在佛狸祠祭祀的热闹景象,表达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解析 首先回答“不相同”,理由从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分析。据注释④可知,本诗中“迎櫂舞神鸦”的“神鸦”是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迎”是“迎接”的意思。“迎”赋予乌鸦以人的动作行为,故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神鸦飞舞,迎接着归帆来烘托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辛词中“一片神鸦社鼓”,意为(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其中“神鸦”是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那么热闹地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表达了词人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四、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题目。
杂诗(其十一)
陶渊明
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 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7.(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答案 B
解析 “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错。“春燕应节起”写的是燕子按照季节飞来。
8.(6分)“鸟”在陶渊明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离群(或离乡)的鹍鸟在清池边鸣叫,历经夏暑与秋霜。“离鹍”喻指行役之人。诗人借此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②被束缚在笼子中的鸟留恋以前的山林。诗人以“羁鸟”自比,借此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①“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该句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来写离家的自己——行役之人。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诗人借鹍鸟表达自己终日奔波忙碌,汲汲官场,却与自己追求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愁苦。②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被束缚的鸟。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羁鸟”形象,将自己在官场中的状态比作失去适合生长环境的“羁鸟”,表达了自己对所处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课章节目录